在山西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有一座名為清圓洞寺的900年古剎,這里住著一位77歲的老僧人,獨自苦修13年。
當旅行博主凡凡發現他時,這位老人正蜷縮在山洞的土炕上,蓋著破舊的被褥,午餐是兩個滿是污漬的碗里盛著的掰碎月餅和饅頭。
面對鏡頭,老和尚哽咽道:“求你們照顧照顧,要是沒人管,往后有個三災病難,就是個死了……”這一幕撕裂了人們對僧人超脫世俗的想象,也引發了一場關于修行本質與老年尊嚴的深刻討論。
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清圓洞寺已經靜靜矗立了900多年,這座古寺位置極為偏僻,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來訪者只能沿著滿是荒草和樹叢的崎嶇山路艱難攀爬。
從遠處望去,寺廟外觀似乎保存完好,雕欄玉砌間還能窺見昔日的輝煌,但走進內部卻是另一番景象,大殿空空蕩蕩,地面凹凸不平,黃土碎石遍布各處,墻壁斑駁脫落,處處透露著歲月侵蝕的痕跡。
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寺廟側面的那個山洞,洞口用撿來的塑料布勉強遮擋寒風,里面空間狹小得只能容納兩三人,這就是77歲老僧人生活了13年的家。
一張土炕上鋪著幾層破舊的被褥,床腳處是簡陋的灶臺,兩個滿是污漬的碗里盛著掰碎的月餅和饅頭,這就是老和尚的日常午餐,山洞里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冬季溫度極低,老人只能戴著線帽、蜷縮在被子里抵御刺骨寒冷。
“身體不頂事了,要是有個三災病難,也就是個死了”,老和尚虛弱地躺在床上,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曾經他還能自己下山打水,但隨著年歲增長,腿腳越來越不靈便。
一次打水途中摔倒后,他行動更加困難,現在連最基本的行走都需要拄著雙拐,在這與世隔絕的山崖上,一旦生病或受傷,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老和尚并非沒有退路,附近有座香火旺盛的朝陽寺,他的師傅也在那里,至少能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但他選擇留下,獨自守護這座幾近荒廢的古寺,用自己年邁的身軀一點一點修繕著破損的墻壁和屋頂。
老和尚俗家是山西陽高人,年輕時因一些難以釋懷的事情選擇了出家,最初他在附近的朝陽寺跟隨師父學習佛法和修行之道,那時的他充滿熱情與理想,渴望通過修行尋找內心的平靜。
隨著時間流逝,老和尚在修行中逐漸成長,他的師父認為他已經具備了獨立修行的能力,于是將他和其他一些弟子分派到周邊的小寺廟,就這樣他來到了清圓洞寺,一待就是13年,這期間他一邊苦修,一邊致力于修繕這座古老的寺廟。
他已經等待多年,希望有年輕的僧人能來接替他的位置,但這座偏僻的古寺顯然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老和尚的聲音中透露出深深的無奈和擔憂,他擔心的不僅是自己的晚年,更是這座古寺的未來。
老和尚的處境引發了一個根本性問題,修行是否必須以犧牲基本生存條件為代價?網絡上對此爭論激烈,形成了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
一部分網友對老和尚的堅持和奉獻表示敬佩,同時也為他晚年的困境感到心痛,他們認為,即使是選擇出家的人,也應該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呼吁社會給予像老和尚這樣的群體更多關注和幫助。
一位網友的評論頗具代表性:“修行是精神上的追求,但不應該以犧牲基本生存條件為代價。我們應該尊重老和尚的選擇,同時也要確保他能夠有尊嚴地度過晚年。”
既然老和尚選擇了苦修的道路,就應該接受隨之而來的一切困難,這些人認為給予過多幫助可能會影響修行的本質,甚至有人說:“既然要苦修,就不能享福。”更極端的評論則指責老和尚沒有慧根,認為他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老和尚他不僅是修行者,更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文化守護者,清圓洞寺作為一座有9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而老和尚13年來的堅守,客觀上保護了這座瀕臨荒廢的古寺免于徹底坍塌。
很多小地方的古建都是靠像他這樣的人看護的,又沒什么補貼,他們這也是為國家保護文物,老和尚不僅修行,還承擔著寺廟的日常維護工作,這么大年紀了還要管理修理寺院,這些維修的活就不少,對于一個77歲的老人來說,這些體力勞動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戰。
老和尚的故事被報道后,開始有善心人士提供幫助,博主凡凡決定購買方便加熱的食物,并幫老人解決飲用水問題。也有網友呼吁當地相關部門介入,為老和尚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這些行動雖然微小,卻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的路徑。
但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既尊重修行者的信仰選擇,又能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尊嚴,同時保護這些散布在各地的文化遺產?這需要政府、宗教團體和社會各界的共同智慧。
老和尚的眼淚不僅是對個人困境的宣泄,更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一次叩問:一個社會應該如何對待它的老年成員,尤其是那些選擇了特殊生活方式的老人?
值得注意的是,老和尚并非完全拒絕現代生活,當凡凡提出要幫他購買水卡時,老人感動得幾乎要落淚,這表明他的苦修是環境所迫而非主動選擇,事實上許多修行者并不排斥基本的生活便利,他們追求的是心靈的解脫而非肉體的折磨。
將修行等同于必須忍受極端苦難,這是一種誤解,修行不等于絕情絕欲,也不等于放棄人性。真正的修行,是在世俗生活中修行,在日常點滴中修行,老和尚守護古寺、默默奉獻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修行。
從這個角度看,幫助老和尚改善基本生存條件,不僅不會損害他的修行,反而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有能力在尊重個人信仰的同時,保障每位成員的基本尊嚴。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無論一個人的身份如何,年老時都應該得到基本的照顧和尊重。”
老和尚的故事還提醒我們關注那些被忽視的邊緣老年群體。在城市老人享受退休金、社區服務的今天,還有許多像老和尚這樣的農村和高齡出家人,生活在社會保障網的縫隙中。他們的困境往往不為人知,直到某個偶然的探訪將其暴露在公眾視野。
清圓洞寺的老和尚像一盞孤燈,在太行山的懸崖上默默燃燒了13年,他的故事給予我們諸多啟示,關于信仰,關于堅持,也關于人性的基本溫度。
老和尚的堅守展現了一種罕見的生命態度,在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他用13年的孤獨守護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承諾。
正如文章開頭描述的,他每天清晨掙扎著起床,拖著疲憊的身軀打掃寺廟,擦拭佛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堅持用冰冷的山泉水洗漱,這種日復一日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其次老和尚的故事打破了人們對僧人的刻板印象,在公眾想象中,僧人總是超脫世俗、無欲無求的形象,但老和尚的眼淚告訴我們,修行者也是人,也會感到寒冷、饑餓,也會對未來感到恐懼,承認這一點并不貶低修行,反而讓人性化的修行更顯珍貴。
懸崖上的這盞孤燈提醒我們,文明的真諦不僅在于宏大的敘事,更在于如何對待那些最脆弱、最邊緣的成員。老和尚守護的不僅是一座古寺,更是一種關于堅持與慈悲的精神遺產,而我們對他的關懷,則是對這種精神最好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