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起源: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由悉達多·喬達摩創(chuàng)立,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者”)。
2、無佛像時代:早期佛教藝術(shù)避免直接刻畫佛陀形象,而是用蓮花、腳印、法輪等符號象征佛陀,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至公元1世紀。
3、傳入中國:佛教于西漢末年(公元前2年)通過西域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期(公元67年)正式建寺譯經(jīng),洛陽白馬寺為中國首座官辦佛寺。
4、傳入日本:佛教于公元538年由百濟使者帶入日本,圣德太子大力推廣,逐漸與本土文化融合。
5、三大體系:佛教分為漢傳、藏傳、南傳三大體系,漢傳重哲學思辨,藏傳重密法修行,南傳重原始教義傳承。
6、四圣諦:苦(人生本質(zhì)是苦)、集(苦的根源是貪嗔癡)、滅(解脫苦的涅槃境界)、道(八正道為修行方法)。
7、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通向涅槃的八種正確方法。
8、十二因緣:揭示生命輪回的因果鏈條,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9、五蘊:色(物質(zhì))、受(感受)、想(認知)、行(意志)、識(意識),構(gòu)成眾生身心的基礎(chǔ)。
10、空性:佛教核心概念“緣起性空”指萬物由因緣和合而生,本質(zhì)為空,并非虛無,而是超越固定本質(zhì)的存在。
11、業(yè)力與輪回:眾生因善惡業(yè)力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輪回。
12、六道差異:地獄道眾生以識為食,唯苦無樂;畜生道智慧低下,難以修行;北俱盧洲人雖無痛苦,但缺乏精神追求,被視為修行障礙。
13、五眼六神通: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14、三藏經(jīng)典:經(jīng)(教義)、律(戒律)、論(哲學),合稱“三藏”,由玄奘等高僧翻譯傳入中國。
15、大藏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總集,漢傳《大正藏》收錄約3500部經(jīng)典,藏傳《丹珠爾》《甘珠爾》包含更多密宗文獻。
16、禪宗經(jīng)典:《六祖壇經(jīng)》是唯一一部由中國僧人撰寫并被尊為“經(jīng)”的佛教典籍,記錄慧能大師的頓悟思想。
17、凈土三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是凈土宗修行的核心經(jīng)典。
18、巴利三藏:南傳佛教經(jīng)典,以巴利語記錄,保留了更接近原始佛教的教義。
19、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在家信徒的基本戒律。
20、八戒:在五戒基礎(chǔ)上增加不眠坐高廣華麗床、不裝飾打扮及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為短期修行者持守。
21、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止惡)、攝善法戒(修善)、攝眾生戒(度眾生),是菩薩道的核心戒律。
22、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是修行者證悟的七個階段。
23、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菩薩修行的六種方法。
24、八關(guān)齋戒:與普通齋戒不同,需在一日一夜內(nèi)持守八戒,強調(diào)對欲望的暫時放下。
25、四大菩薩:觀音(慈悲)、文殊(智慧)、普賢(行愿)、地藏(愿力),分別對應(yīng)佛教的四種核心精神。
26、禪宗五家:臨濟宗(機鋒峻烈)、溈仰宗(圓相默契)、曹洞宗(回互細密)、云門宗(截斷眾流)、法眼宗(六相圓融),合稱“一花開五葉”。
27、禪宗七祖: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之后,南宗衍出五家,北宗逐漸勢微。
28、密宗祖師:蓮花生大師將佛教傳入西藏,創(chuàng)立寧瑪派,被尊為“第二佛陀”。
29、女性僧侶:佛教允許女性出家為比丘尼,但早期戒律較嚴,現(xiàn)代各國已逐步開放平等修行機會。
30、僧袍顏色:南傳佛教多穿黃色僧袍,漢傳常服為青灰色,藏傳袈裟大衣為黃色,中衣近赤色。
31、袈裟象征:袈裟的田相圖案象征福田,提醒僧人以修行滋養(yǎng)眾生慧命。
32、法衣等級:漢傳僧人主法時穿二十五條祖衣,普通法會披七條衣,日常穿長褂。
33、佛教藝術(shù)符號:蓮花象征清凈,法輪代表佛法傳播,菩提樹寓意覺悟,卍字(吉祥海云相)為佛心印。
34、石窟藝術(shù):印度阿旃陀石窟、中國敦煌莫高窟、阿富汗巴米揚大佛,是佛教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
35、梵唄音樂:佛教儀式中的唱誦,以清凈、和雅、清澈、飽滿、周遠為五音標準,具有攝心安神之效。
36、佛誕節(jié):又稱浴佛節(jié),紀念佛陀誕生,漢傳農(nóng)歷四月初八,南傳公歷5月月圓日(衛(wèi)塞節(jié))。
37、盂蘭盆節(jié):源于目犍連救母故事,漢傳農(nóng)歷七月十五舉行法會,超度祖先及餓鬼。
38、臘八節(jié):紀念佛陀成道,寺院煮粥供眾,民間演變?yōu)槌耘D八粥習俗。
39、禪七:禪宗密集修行活動,連續(xù)七日閉關(guān)坐禪,以克期取證。
40、佛陀本名: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者”。
41、佛教標志:早期以佛足印為標志,象征佛法傳播;現(xiàn)代常用法輪或卍字。
42、僧人稱呼:對男性僧人尊稱“師父”,女性稱“師太”,沙彌稱“小師父”。
43、佛教與科學:佛教的“剎那”(約0.018秒)與現(xiàn)代量子物理的時間觀有相似之處。
44、現(xiàn)代傳播:一行禪師將正念冥想推廣至西方,成為當代心理學與靈修領(lǐng)域的重要方法。
45、佛教國家:泰國以佛教為國教,僧王地位崇高;日本禪宗對武士道精神影響深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