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不是講道理,而是講實力。”
——亨利·基辛格
在離今年7月9日“川總關稅重錘”落下還有不到十天的時候,越南終于扛不住了。這位東南亞的小強,在社交媒體上被川總一句話打跪:“我剛剛和越南達成了貿易協議!”
言簡意賅,殺氣騰騰。一般來說,川總主動宣布的消息,危害性不一定大,但侮辱性很強:越南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將被征收20%關稅,凡是“轉運貿易”更是高達40%。但與此同時,美國將獲得“對越南前所未有的全面市場準入”,美貨將零關稅進入越南市場。
你沒看錯,這是“單向開放”,標準的不平等條約,但越南卻雙手奉上,點頭如搗蒜,這叫一個字:跪。
越南——斯德哥爾摩外交癥候群晚期患者
越南的國家性格,如果要用心理學描述,那就是國家版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誰打它,它就怕誰;誰罵它,它就尊敬誰;誰給它糖吃,它立刻翻臉。最怕的是你對它好,它會立刻理解為你軟弱可欺。
冷戰時期和蘇聯關系鬧崩了,它轉頭投奔中國;
中國幫它打下柬埔寨,它揮刀斬恩人;
中國一撤援,它立刻倒向蘇聯;
蘇聯一解體,它轉身抱上美國大腿。
這大腿抱得之殷勤,讓美軍艦隊進入港口巡航都成了“家常便飯”。
歷史就是最好的鏡子。清代中越邊境有一座關口,原名鎮南關。“鎮南”兩個字,是明明白白地告訴南方的小朋友:我在這兒看著你,別造次。于是那時候的越南,那叫一個服帖,歲貢歲納,進京朝覲。后來為了中越友誼,改名叫“友誼關”,結果友誼沒了,反而越南頻繁挑釁,甚至在1979年拿著中國支援的槍炮,朝中國開火。
一句話總結:對這種國家,只有拳頭,才能換來尊重。
美國貿易鐵拳下,越南為何主動認慫?
這一次,川總穩坐釣魚臺,執著地拿出了他的標志性武器:關稅大棒。20%、40%、甚至可能恢復至46%的懲罰性關稅,一旦開征,越南將面臨慘痛代價——美國可是它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去年出口總額1370億美元,比五年前翻了一倍多。
越南不是不知道川普“說干就干”的二桿子風格,也知道“7月9日之后”的日子會很難過。更何況,越南在過去幾年為了“承接中國轉出的制造業”,已經拼盡全力地“跪舔”歐美資本,現在怎么舍得被清單一棍打回解放前?
在美國面前,越南一向扮演“聽話的好學生”:
? 不發展重工業,專心當歐美裝配車間;
? 不搞對美逆差,時不時還主動進口點美國大豆、飛機打打掩護;
? 在南海問題上打打嘴仗,充當一下走狗了事;
? 還在去年主動邀請拜登訪越,美越關系升溫到“全面戰略伙伴”。
可惜這套“人畜無害”的小國劇本,在川總面前統統失效——老頭子不講風度,只講利益:你敢玩“轉運貿易”?那就加你稅!你想薅羊毛?那就給我開市場!
小越南權衡又權衡,決定保出口、保就業、保政權最要緊。于是“開放市場”換“保命時間”,也就成了唯一選項。
從東南亞看全球: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自保?
今天的越南不是孤例。在美國關稅鐵拳下,整個東南亞都面臨艱難抉擇:要么開放本國市場,換來出口;要么維持自主權,承受封鎖。
如果你還指望“依附美國而保自身”,請記住:美國的“保護傘”往往是帶刺的鐵網。在未來的貿易戰中,東南亞各國應:
? 強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如東盟自貿區,減少對單一大國的依賴;
? 鼓勵自主產業鏈,避免成為“代工之國”的永久身份;
? 拒絕盲目“開放式投降”,談判中要學會“以守為攻”。
“一個民族不能靠乞討贏得尊嚴。”更何況,這是貿易,不是賑災。川普的關稅政策不是瘋,是算計得很清楚的“打壓 + 套路”:先是高稅嚇人,然后給你“談判窗口”,接著讓你以更大代價“換回自由貿易權利”,最后再派資本悄悄收割。
從表面看,這是“反全球化”;從實質看,這是“重新定義全球化”——美國主導的版本。
結論
越南或許以為,這次“跪下”能換來一世平安,但歷史已經無數次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軟骨頭,只會換來更大的碾壓。世界并不尊重善良,世界只尊重力量。而力量,從來不是通過磕頭得來的。
“你可以低頭一時,但若習慣了跪姿,便再也站不起來。”——請東南亞所有的“國家小強”們,謹記此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