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來幫你把這篇文章改寫一遍,保持原意,同時增加一些細節描述,字數變化不大:
漢末三國時期,無論是中央朝廷派出的刺史、太守,還是各路諸侯任命的地方官員,往往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或顯赫的聲望,畢竟他們肩負著管理地方、鎮守一方的重任,是封疆大吏中的重要角色。
劉表派出的交州刺史賴恭,就是一位極具聲望的人物。雖然他在任內曾被驅逐出交州,但后來在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中依然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和認可,顯示其政治與個人能力的雙重價值。
到了198年(據《后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下》記載),隨著袁紹與曹操之間的矛盾逐步激化,劉表選擇支持袁紹一方。對此,曹操派遣桓階率軍南下攻打荊南的四郡,試圖拉攏長沙太守張羨等地方勢力,促使他們背叛劉表,形成對他的夾擊(見《三國志·桓階傳》)。
200年(見《資治通鑒》),劉表成功鎮壓了四郡張羨的叛亂,將其疆域擴展與交州相連接,鞏固了自己在南方的統治。
實際上,曹操早在197年就派遣了交州牧張津,接管了叛亂四郡中張羨的勢力,繼續在劉表后方策劃破壞,形成了隱秘的壓力。
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交州正式更名為交州,治所在蒼梧廣信縣(《宋書·州郡志》記載)。同年,張津將州治由交趾郡的龍編縣遷回蒼梧郡的廣信縣,并對劉表發起了接連不斷的北伐(見《三國志·薛綜傳》)。
交趾太守士燮兄弟牢牢掌控著交州四郡,擁有相對的自治權,而張津北伐時僅依靠北部的蒼梧與郁林兩郡作為支撐。
由于長年累月的戰爭消耗,蒼梧兩郡疲于應付。當地土著將領區景趁機殺死了張津,加之蒼梧太守史璜在此期間去世(見《三國志·士燮傳》),局勢驟然發生變化。
劉表趁機派出吳巨任蒼梧太守、賴恭任交州刺史,發起反攻,占據了交州最重要的郡——蒼梧郡(《三國志·薛綜傳》)。
吳巨麾下有勇將區景,二人配合默契,區景掌握兵權,成為吳巨的重要幫手(《水經注·卷三十七》引晉王范《交廣春秋》)。
吳巨負責管理蒼梧郡的軍事與行政事務,而賴恭作為交州刺史,則需要與士燮兄弟控制的四郡勢力周旋,處理微妙的政治關系。
曹操任命的代理人張津一死,交州再無可靠的支持者。士燮雖穩握四郡基本盤,但最大的蒼梧郡卻被劉表控制,使曹操在當地的影響力大減,派出新代理人也難以挽回局勢。
當時士燮已七十高齡(根據《三國志·士燮傳》推斷),但在亂世中仍不辭辛勞,頻繁派遣使者如張旻等人前往朝廷進貢,表現出極大的忠誠與責任感(《三國志·士燮傳》)。
在用人策略上,曹操不得不重用這位年邁卻頗具影響力的交州“土皇帝”士燮,封其為綏南中郎將,總督交州七郡,同時繼續兼任交趾太守。
這一任命頗具策略意味,曹操賦予士燮軍事總權,覆蓋整個交州七郡,包括劉表掌控的蒼梧郡,但卻未給予完整的行政職權,比如沒有封他為刺史或牧。事實上,漢末一州有多個刺史互相爭權的現象并不少見。
這一做法反映了官渡之戰前曹操與劉表之間的復雜關系。雖然劉表支持袁紹陣營,但始終未對曹操發動過實質性的北伐攻擊。若在交州問題上過度刺激劉表,極可能引發大規模沖突,得不償失。
因此,曹操認可了賴恭擔任刺史的地位,只是賦予士燮軍事權,形成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
士燮持續向朝廷進貢,后來被晉升為安遠將軍,封為龍度亭侯(《三國志·士燮傳》),顯示其依然受到官方的重視和肯定。
賴恭作為交州刺史的身份得到了官方認可,士燮與賴恭之間的關系也頗為微妙。
據士燮麾下官員薛綜后來上書孫權時稱,賴恭與之前的刺史朱符、張津齊名,被視為“先輩”,稱他“仁慎”,這顯示士燮陣營對賴恭的尊敬與接受(《三國志·薛綜傳》)。
士燮手下官員認為賴恭仁厚而謹慎,說明賴恭在治理蒼梧百姓和處理士燮勢力范圍時,保持了仁慈寬厚的態度,且分寸感強,不與士燮正面沖突。
《零陵地區志》也稱賴恭“才器不凡”,這簡潔的評價高度概括了賴恭刺史任內的風范。
可以說,賴恭確實是一位值得稱道的地方官。
賴恭的仁厚與謹慎,與士燮“體器寬厚”的性格相得益彰,兩位風格平和的士人成功實現了和平共處,保障了交州地區的穩定與安寧,直到賴恭離開此地。
賴恭屬于“仁厚謹慎”的文人類型,而吳巨則是“輕捷勇悍”的武將(《三國志·薛綜傳》),文武兩人同在廣信城辦公,難免在見解與策略上存在分歧。
劉表在世時,有襄陽的整體戰略方針約束,二人在幾年間未發生公開沖突。
208年,曹操南下荊州,劉表去世,劉琮投降,蒼梧郡和荊南四郡等地如韓玄轄區一樣陷入無人有效管理的狀態。
這時,蒼梧郡雖仍可與四郡保持相互依存,但賴恭和吳巨對郡的未來方向出現了嚴重分歧。
特別是209年,劉備占據荊南四郡,蒼梧郡成了孤立無援的“孤島”,必須盡快明確發展方向。
蒼梧郡是交州最強郡,實力不遜于南部士燮四郡,人口和軍力大致與荊州的零陵郡相當,但若要抵擋北方劉備和東吳孫權,猶如螳臂擋車,形勢異常嚴峻。
擺在賴恭和吳巨面前的選擇大致有四:一是投降劉備;二是歸順孫權;三是與士燮結盟;四是吞并士燮勢力。
二人對未來選擇的判斷出現了根本分歧。
吳巨身為太守,掌握實權,擁有兵權優勢,而賴恭僅掌行政權。
賴恭反對吳巨的方案,由此產生了深刻的“怨恨”,最終被吳巨趕出蒼梧郡,逃回故鄉零陵郡(《三國志·薛綜傳》)。
后續事實顯示,吳巨未選擇投靠舊交劉備,而是迎來了孫權派來的刺史步騭,顯然選擇了投降東吳。
賴恭則歸順了劉備,成為蜀漢的重臣。
這也解釋了薛綜向呂岱評價賴恭“不曉時事”的言論,認為賴恭不應反對吳巨投降東吳,轉而投靠劉備,是未能準確判斷局勢的表現。
219年,賴恭等十一位重臣聯名上《漢中王勸進表》,文中按地位排列了諸侯群臣順序和職銜。
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分列第五至八位,鎮遠將軍賴恭名列第九,法正、李嚴隨后(《三國志·先主傳》),顯示賴恭在蜀漢的顯赫地位。
勸進之后,劉備封賞群臣,賴恭被封為太常卿,主管宗廟禮儀,成為九卿之首。
隨后,鎮遠將軍之位由魏延接任。
“先主舉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保ā度龂尽は戎鱾鳌罚?/p>
220年,曹丕篡漢后,先是稍低等級的官員勸進劉備稱帝,接著太常賴恭與諸葛亮、糜竺等重量級大臣再次勸進,劉備終于正式稱帝(《三國志·先主傳》)。
222年,賴恭與諸葛亮上奏,請求追封劉禪生母甘夫人為昭烈皇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