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我是大冬瓜,來吃我呀!
冬瓜古稱 “白瓜”“地芝”,
魏晉時已入典籍,《齊民要術》載其種植之法,歷經千年霜雪沉淀,
終成百姓餐桌上的清雅常客。
它形如碧枕,白霜覆面,文人雅士多愛其淡泊氣質,
南宋范成大筆下 “冬瓜黃赤早離離”,勾勒出田園詩意,為這質樸菜蔬添了幾分風雅。
舊時秋收后,農家以陶罐腌制冬瓜,密封窖藏,
待寒冬臘月啟封,清鮮滋味慰藉轆轆饑腸,承載著對歲月的敬畏與期許。
如今,冬瓜褪去樸素外衣,以冬瓜盅、冬瓜糖等精致模樣亮相,
在煙火人間續寫著溫潤故事,以清淡本味,滋養著代代人的脾胃與鄉愁。
您知道,全國哪的“冬瓜”最好吃?
三水黑皮冬瓜
人稱“冬瓜界頂流”,產自佛山三水區,這兒靠珠江沖積平原,沙質土肥得流油,
加上濕熱氣候,冬瓜個個養得皮墨綠發亮、肉厚籽少,掂下籮筐都“嘭嘭”響,
老廣講“夠秤”!這瓜耐儲存,放倆月不皺皮,清甜無渣,滾湯一煮,連阿媽都話“鮮到掉眉毛”。
三水人種冬瓜有百年功夫,清朝就靠運河把瓜運到省城,如今更拿國家地理標志招牌。
本地人做冬瓜盅最叻:挖空瓜囊塞瑤柱、排骨、夜香花,隔水燉足時辰,
一開蓋熱氣裹著鮮甜撲面而來,舀一勺湯“滋溜”入口,比喝老火湯還熨帖。
街市阿婆挑瓜必拍三下,聽聲“咚咚”脆響才肯掏錢,笑稱“黑皮冬瓜靚過仔女”!
瓦西黑皮冬瓜
產自山東商河縣,明朝就扎根商河了,《商河縣志》白紙黑字記著,四百多年愣是沒挪窩。
您瞅瞅這黑亮油光的皮,活像炮彈成精,單手拎?
使出吃奶勁兒也抱不動,三十斤打底的個頭,摞起來比灶臺還高!
村里老把式常說:"恁摸摸這瓜皮,硬邦邦的能當鑼敲!"耐放更是絕,
地窖里囤到開春,切開來照樣水靈。要說吃法,
山東大姨最拿手,冬瓜燉排骨,咕嘟倆鐘頭,瓜肉吸飽肉香,筷子一戳直顫悠。
要不就切片裹面糊,油鍋里炸得金黃酥脆,撒把椒鹽,隔壁小孩能饞哭。
不過要說地道,還得數農家小灶煨的冬瓜老鴨湯,
火塘里煨足半日,湯色熬成奶白,呷一口鮮掉眉毛。
這黑皮冬瓜,燉湯得勁,炒菜得勁,連瓜皮腌咸菜都脆生生得勁!
鄲城黑皮冬瓜
那可是豫東平原上的“瓜中一絕”!
這瓜是2003年從廣東引種到鄲城錢店鎮的,
如今全縣種了7萬多畝,人稱“黑老大滾遍半個中國”。
它炮彈形的身子裹著墨綠油亮的皮,單瓜能長到三四十斤,肉厚瓷實,瓤少得可憐,耐存放。
錢店鎮的瓜農最懂行,用雞糞當肥料,
種出來的瓜切開能聞到清甜味,汆湯、紅燒、燉排骨都“得勁”,
尤其那道海米燒冬瓜,鮮得能舔盤子!
鄲城人管晚飯叫“喝茶”,秋收時冬瓜堆成山,經紀人連夜裝車發往北上廣,
菜市場里一擺,攤主都喊:“這是河南鄲城的‘黑金剛’,耐放!”
斗湖堤冬瓜
產自湖北公安縣斗湖堤鎮。
是江漢平原的“瓜中極品”。這地方挨著長江,沖積土肥得流油,
冬瓜個個長得像小炮彈——青皮厚實,肉白如玉,拿刀砍都帶“嘭嘭”悶響。
老輩人說:“這瓜瓷實得跟瓦罐似的,曬蔫了都能煨湯!”(方言:曬蔫了=曬干了)
斗湖堤冬瓜最絕的是“反骨”:
別家冬瓜水嘰嘰,它偏生得肉厚籽少,燉湯鮮掉眉毛。
本地人最稀罕“老幺瓜”——曬足九十天日頭,瓜肉泛金黃,切塊和排骨煨,湯色清亮能照人,咬一口綿軟帶甜,后勁兒透著荷葉香。
農業部都蓋過章,說它“糖分高、纖維少”,夏天沒胃口時來一碗,比冰闊落還舒坦!
要我說啊,這冬瓜命好,長在魚米鄉,喝著長江水,連籽都帶著股子水靈勁兒!
武平青皮冬瓜
福建龍巖武平縣的地理標志寶貝,
瓜皮翠綠得像抹了層薄蠟,切開后肉厚瓷實,含水量直逼95%,
咬一口清甜回甘,帶著武夷山南麓的靈氣。
這瓜原是廣東農家種,50年代被杭州菜農引進,
結果在閩西南扎了根,武平沙壤土一養,
愣是養出單瓜二十斤的“綠胖子”,常溫放半月都不帶蔫的,瓜農都夸它“皮實得像塊石頭”。
當地人管它叫“拱力”,燉湯最絕。
武平老饕有個獨門吃法:帶皮切大塊,和薏米、排骨慢煨兩小時,湯色熬成奶白,撒把枸杞,喝一口渾身透涼,暑氣全消。
要是切薄片炒蝦仁,青皮冬瓜的脆嫩能襯得蝦仁更鮮甜,
客家人宴客必上這道“白玉鮮蝦”,客人筷子動得比說話還快。
別看它模樣憨厚,里頭花青素含量高,抗氧化比維生素C還猛,
姑娘們拿它當水喝,說是“喝著喝著就白了”。
羅洲冬瓜
湖南安鄉三岔河鎮的特產。這瓜長得憨實,
墨綠皮兒油亮得能照人影,單手拎一個能壓秤到15斤,里頭瓜肉厚墩墩的,咬一口嫩得能化在舌尖,還帶著股子清甜勁兒。
當地老話講“冬瓜要選羅洲的,燉湯不用放味精”,說的就是這貨。
安鄉這地界兒在洞庭湖邊,沙壤土肥得流油,冬瓜們喝著8條河的水長大,晝夜溫差一折騰,糖分全攢肉里了。
2010年廣州亞運會拿它當特供蔬菜,2013年又捧回“中國影響力品牌”大獎,連韓國人都愛這口。
最絕的是老廣做法——冬瓜盅。
把整瓜挖空填滿瑤柱、雞肉,隔水蒸到透亮,舀一勺湯,鮮得眉毛掉!
安鄉人自家吃更簡單,切片配排骨燉,撒把蔥花,連湯帶肉能炫三碗飯。
這瓜皮厚耐放,囤到冬天都水靈,難怪湖南人說“家有羅洲瓜,一冬不愁吃”!
瓊海青皮冬瓜
海南人私藏的“冬瓜界頂流”!
這瓜皮色青得發亮,像抹了層薄油,個頭比北方冬瓜苗條一圈,單手能抱得動。
本地人叫它“青光長冬瓜”,肉厚瓤小,切開來“咔嚓”一聲脆響,
果肉嫩得能掐出水,含水量直逼95%,咬一口像喝瓊海山泉,清甜里帶著點海風咸鮮。
海南人吃它最野!
冬瓜盅塞滿文昌雞和干貝,上鍋一蒸,湯清得能照見人影,喝一口“溜啵”(海南話:滑溜)到嗓子眼。
更絕的是冬瓜海白湯,和樂蟹的鮮甜全鉆進瓜肉里,連湯帶肉“咔咔香”(海南話:超香)。
這瓜性子溫,燉排骨不搶味,炒蝦仁不搶鮮,
清炒都能吃出甘蔗回甜,難怪瓊海阿婆說:“冬瓜配一切,消暑又解膩!”
西鄉塘黑皮冬瓜
是廣西人飯桌上“黑金剛”。
這瓜產自西鄉塘區壇洛鎮,種了幾十年,本地人叫它“炮彈冬瓜”——墨綠皮裹著雪白厚肉,單手拎起來沉甸甸的,二十斤打底。
老瓜農說,這瓜“黑麻麻”的外皮下藏著甜絲絲的瓤,熬湯能鮮掉眉毛,曬干瓜皮煮糖水,濕疹都能消三分。
壇洛鎮公路邊,滿載冬瓜的貨車排成長龍,日銷三百噸不是吹的。
收購商專挑這里黑皮冬瓜,說它“肉厚瓷實,摔不爛”。
本地人吃冬瓜最講究原汁原味。
切片裹淀粉炸到金黃,配青椒木耳一炒,焦香里裹著綿軟;要么切塊和排骨燉,湯清得能照見人影。
最絕的是冬瓜茶,紅糖腌出汁水,小火慢熬成琥珀色,冰鎮后喝一口,
暑氣“唰”地就散了——這黑皮冬瓜,真是從頭到腳都是寶!
許河冬瓜
那叫一個“杠杠滴”!
這瓜可不是普通貨色,2020年就戴上了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金帽子。
江蘇東臺許河人種冬瓜有五百多年手藝,硬是把這貨搗鼓成“致富神器”,
單瓜能長到七十斤,倆人抬都費勁,瓜皮墨綠發亮,里頭肉厚六厘米,白凈得像玉,燉湯一抿就化,鮮得能掉眉毛!
這瓜為啥這么絕?
全靠許河鎮的沙壤土,透氣又肥沃,種出來的冬瓜肉質緊實,清甜帶香。
本地人愛拿它煨湯,加點排骨或老鴨,大火一滾,那叫一個“絕絕子”!
要我說啊,這冬瓜就是冬瓜界的“愛馬仕”,吃過才曉得啥叫“鮮得嘞,魂都勾走”!
沖蔞冬瓜
老廣們私藏的寶貝!
這黑皮冬瓜皮薄得跟紙似的,肉厚到能切出半指寬的晶亮瓜片,咬一口清甜汁水直竄天靈蓋,
當地人夸它“冬瓜煲湯,鮮到掉眉毛”。
冬瓜,個個50斤打底,耐儲運到能坐著貨車跑遍大江南北,2010年還端上過世博會餐桌。
最絕的是冬瓜盅,拿勺子挖開瓤塞進瑤柱火腿,文火慢煨三小時,
瓜肉吸飽鮮味卻還保著脆生,
臺山阿婆秘制冬蓉月餅更是一絕,冬瓜絲用海藻糖煨出拉絲口感,甜過初戀!
瞅瞅這十位“冬瓜狀元”,個個身懷絕技,
三水的“黑金剛”燉盅鮮掉眉毛,商河的“炮彈瓜”煨湯甜到心坎,
海南的“青光長”配海白鮮得直咂嘴!您家鄉的瓜上榜沒?
甭管天南地北,一刀切開冬瓜,清甜氣兒混著水霧“噗”地散開,鍋里咕嘟聲就是最熨帖的鄉音。
饞了?今晚就拍塊靚瓜,排骨一煨,熱乎乎下肚…
嘿!什么山珍海味,都不及這口熨帖脾胃的家鄉味,
鄉愁啊,早化作灶臺邊一縷清甜的煙火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