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央視軍事頻道這次真的是下了血本,24架殲-15集體出動的畫面看得人熱血沸騰。
編輯:倏禹
更有意思的是,這場"肌肉秀"背后藏著與美軍F/A-18的真刀真槍較量,結果嘛,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到底誰更勝一籌?央視這個時候曝光想表達啥?
這次曝光有點不一般
24架殲-15齊刷刷起飛那一刻,不只是視覺震撼這么簡單。央視這次播出的細節確實夠勁爆。畫面里那些之前沒見過的技術動作讓軍迷們看得直呼過癮,特別是艦載機編隊從起飛到編隊的整個流程,每個環節都透著專業范兒。
你看那飛行員操作的熟練程度,還有甲板作業人員配合的默契度,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出來的。
但你要問為啥偏偏這個時候曝光,背后的戰略考量可就深了去了。要知道,央視軍事頻道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地放這種"大招"。這個時間節點選得相當微妙,正值某些國家頻繁在我們家門口搞小動作的當口,這種展示既是實力宣示,也是一種無聲的回應。
國外那些軍事觀察員看了后的反應也挺有意思。有些人直接承認"超出預期",這話從他們嘴里說出來可不容易。
北約某軍事分析師在社交媒體上感慨:"中國艦載機的協調性和專業性已經達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水平。"連一向挑剔的美國《防務新聞》都不得不承認,這次展示的技術成熟度遠超他們之前的評估。
看完這些畫面,咱們不禁要問,這些戰機的真實實力到底如何?這種集體出動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技術底氣?
技術這塊確實有突破
說實話,殲-15剛開始那幾年確實有些著急上艦的味道,很多系統都是"拿來主義"。
回頭看看殲-15基本型的研發歷程,那時候為了趕上遼寧艦的服役進度,確實采用了"短平快"的策略。很多機載設備直接移植自殲-11B,火控系統也是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些調整,加入了從殲轟-7A那兒拿來的對地攻擊功能。這種做法雖然保證了進度,但也埋下了不少隱患。
那幾年,殲-15的可靠性確實讓人捏把汗。飛行員們經常遇到各種小毛病,系統兼容性也不夠完善。有個細節特別能說明問題:早期的殲-15在執行任務時,飛行員需要同時監控好幾套不同來源的系統,操作復雜度相當高。
不過這些年的技術迭代可真不是鬧著玩的,殲-15T那套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經甩開F/A-18一大截了。據可靠消息,這款雷達對典型戰斗機目標的探測距離達到了240公里以上,而美軍F/A-18E/F的AN/APG-79雷達探測距離只有200公里左右。這個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
更別提那個光電雷達系統,能在百公里外"看見"敵機發動機的熱信號,這種靜默打擊能力美軍現在還真做不到。想象一下,當對方還在雷達屏幕上搜索你的時候,你已經悄無聲息地鎖定了目標,這種感覺就像在玩一場不對稱的游戲。
殲-15T的發動機推力也有了質的提升。AL-31Fcep45發動機的加力推力從原來的12.5噸提高到了13.5噸,應急推力更是達到了15噸。配合機體減重措施,整機的推重比有了明顯改善。這種提升直接轉化為了更強的機動能力和更快的爬升速度。
光有技術優勢還不夠,關鍵得看實戰表現怎么樣。畢竟,技術參數再漂亮,如果實戰中發揮不出來,那就是紙上談兵。
那次對峙確實精彩
2022年那次南海對峙,說是驚心動魄一點不夸張。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美軍*林肯"號和"里根"號兩艘航母同時出現在我們的傳統活動區域,派出多批次艦載機進行所謂的"自由航行"。面對這種明顯的挑釁行為,我們的反應也很直接:遼寧艦立即派出殲-15掛載實彈升空攔截。
咱們的殲-15掛著實彈就上了,從八千米高空一路纏斗到兩千米,美軍F/A-18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了。這個過程中最精彩的是高度變化,從巡航高度一路下降到低空,整個過程中殲-15始終保持著主動態勢。美軍飛行員試圖通過高度轉換來擺脫糾纏,但我們的飛行員技術過硬,緊咬不放。
有意思的是,美軍當時出動的可是"林肯"號和"里根"號兩艘航母的精銳機隊,結果還是被咱們單艦編隊給逼退了。據后來透露的信息,美軍當時的艦載機聯隊包括了最新改進的F/A-18E/F BlockIII型號,還有少量的F-35C隱身戰斗機。按理說,這樣的配置應該有壓倒性優勢才對。
但實際交鋒的結果卻讓美軍大跌眼鏡。我們的殲-15不但成功完成了攔截任務,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掌握著戰術主動權。特別是在中距離對峙階段,殲-15的火控雷達率先鎖定目標,迫使美機改變航向。這個細節說明,至少在那次對抗中,殲-15的探測能力是占優的。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我方飛行員返航后的那句話:"看到座艙外遼闊的深海大洋,這就是我們的戰場,與敵斗爭,寸土不丟,寸海不讓。"這種自信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技術實力和訓練水平基礎上的底氣。
這一仗不只是技戰術的較量,更像是在為未來的海空格局"投票"。它向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中國海軍航空兵已經具備了與世界頂尖對手正面抗衡的能力。
格局真的在變
現在回過頭看,中美兩國的艦載機發展路子完全不一樣。
美軍的思路比較保守,F/A-18E/F"超級大黃蜂"本質上還是一款多用途戰斗機,設計理念更偏向于"萬金油"。它的強項在于任務適應性強,可以執行空戰、對地攻擊、反艦等多種任務,但在專項能力上就顯得有些平庸了。特別是在面對專門設計的制空戰斗機時,F/A-18的機動性短板就暴露無遺。
美軍還在吃F/A-18那套"萬金油"的老本,咱們已經開始玩殲-35這種專門針對隱身作戰設計的新玩意了。殲-35作為第五代艦載戰斗機,從設計之初就考慮了隱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這種專用化設計讓它在制空作戰中擁有了壓倒性優勢。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體系作戰能力已經形成了質的飛躍。加上055大驅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整個作戰體系已經不是一個量級的概念了。這種導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只需要十幾分鐘,而且現有的反導系統攔截成功率還不到50%。
從發展趨勢看,美軍現在面臨的困境不只是單機性能的問題,而是整個作戰理念的滯后。他們還在按照冷戰時期的思路搞大編隊、長航程部署,但現代戰爭的節奏和烈度已經完全不同了。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無人機蜂群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重新定義海空作戰的規則。
中國的優勢在于起步雖晚,但技術路線更加前瞻。我們沒有被傳統戰術思維束縛,而是直接瞄準了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這種跨越式發展的優勢正在逐步顯現。當美軍還在為F/A-18的升級改進費盡心思時,我們已經在考慮下下代戰機的技術方案了。
結語
這事兒其實挺有意思的。表面上看就是個裝備展示,但你仔細琢磨琢磨,這其實是中國海軍從"學生"變成"老師"的一個重要節點。當咱們的技術不再仰人鼻息,甚至開始反超的時候,游戲規則就真的要變了。技術進步從來不是孤立的,它背后是整個工業體系的躍升,是人才培養的成果,更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您覺得在這種技術競賽中,除了硬件比拼,還有哪些軟實力更值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