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大將是杰出的軍事家,在其征戰生涯中,很少打敗仗,幾乎是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會打仗的將領之一,獨創的戰術體系在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創造的"機動殲敵"戰術思想,以靈活多變的運動戰為核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屢建奇功,至今仍被視為現代運動戰的典范。
陳賡的戰術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他用兵打仗,十分講究戰術。陳賡說:“大的戰略,我們有黨中央、毛主席,我們自己把戰術問題抓好就可以了。”陳賡的戰術體系有三大支柱:
- 迂回穿插戰術
陳賡最擅長通過大范圍機動兵力,避開敵軍正面防線,直擊其側后要害。1946年,在同蒲戰役中,他指揮部隊連續行軍150公里,突然出現在胡宗南集團軍側翼,全殲國民黨“天下第一旅”——胡宗南的整編第1旅。陳賡的迂回穿插戰術堪稱一絕。
2.圍城打援戰術
陳賡善于運用"攻其必救"的戰術智慧。1947年豫西戰役期間,他先以部分兵力佯攻洛陽吸引敵軍來援,主力則設伏于援軍必經之路,在運動中連續殲滅多支增援部隊。這種將靜態防御與動態進攻完美結合的戰術,體現了陳賡對戰場節奏的絕妙把控。
3.精密伏擊戰術
1938年神頭嶺伏擊戰是陳賡戰術藝術的巔峰之作。他將部隊隱蔽在公路兩側20米內,待日軍行軍縱隊完全進入伏擊圈后,突然發起攻擊,以傷亡240余人的代價殲滅日軍1500余人。此戰被日軍稱為“第一流戰術",美國西點軍校至今仍將其列為"機動戰研究必修案例"。
陳賡戰術思想是深思熟慮的戰爭經驗總結。
陳賡的戰術思想強調"以動制靜、以快打慢、以巧取勝"。他常說:"打仗七分靠準備,三分靠發揮。"其指揮特點在于:
- 注重戰前偵察與情報分析。
- 善于創造戰機而非等待戰機。
- 準確把握"殲敵與掠地"的辯證關系。
- 強調"走"與"打"的有機結合。
對于陳賡,劉伯承元帥評價說:"陳賡是把運動戰精髓吃得最透的指揮員之一。"鄧小平說:"陳賡同志最善于打巧仗。"粟裕大將贊譽說:"豫西戰役展現了陳賡對戰場節奏的絕妙把控。"
作為陳賡的敵手,日軍戰史稱其戰術為"中國軍隊第一流戰術典范"。作為黃埔一期生的胡宗南,在日記中說:"陳賡用兵神出鬼沒。"淮海戰役中被俘的黃維感嘆:"陳賡的部隊總能出現在最致命的位置。"
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的《戰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傳奇將領紀實》記述了陳賡大將征戰傳奇,該書說:“陳賡的戰術創新豐富了解放軍的作戰理論,他指揮的晉冀魯豫、中原、西南等戰役成為解放軍戰術寶庫中的瑰寶。”該書為優秀軍事暢銷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