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甘肅臨夏7月2日電 (艾慶龍)2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享‘杏’福時光”為主題的2025年東鄉縣第四屆文化旅游暨唐汪杏子采摘系列活動在甘肅臨夏州東鄉縣啟動,這是州縣兩級在省級部門指導下首次聯合舉辦采摘系列活動,“共享”主題亦是首次提出,賦予這場活動更深層的內涵,也讓唐汪大接杏成為多民族相互了解的載體。
活動現場,臨時建造的市集熱鬧非凡,東鄉刺繡色彩艷麗與美食攤位相互映襯。各族商戶熱情招呼游客,游客既能品嘗東鄉手抓羊肉、馓子等特色美食,感受民族飲食文化魅力,還能參與“花兒”對唱、民族美食制作等體驗活動,在歡樂氛圍中增進各民族間的了解與情誼。
產自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的唐汪大接杏。(資料圖)東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活動舉辦地東鄉縣,是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除了聞名遐邇的東鄉貢羊,唐汪大接杏同樣是當地引以為傲的特產。
唐汪鎮名稱源于唐、汪兩姓聚居,背后是一段跨越民族與歲月的溫暖故事。早期,當地村民主動為遷徙至此的少數民族讓出土地與房屋,助力他們扎根,這種無私相助開啟了文化交融的篇章。此后,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攜手耕耘、互通有無,互助精神融入生活日常。
唐汪與杏的緣分可追溯至明代。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當地培育出品質上乘的唐汪大接杏,其肉質細密、汁水豐盈、果色艷麗,平均單果重90.3克。作為主產區的馬巷村,種植大戶唐永紅的“古樹茶園”擁有300多棵杏樹。她以游客采摘為主營,遇到大宗客戶收購時,還會幫助其他民族村民銷售。在唐永紅眼中,互幫互助早已成為大家的習慣。這種團結協作也體現在杏子從種植到成為美食的各個環節。
從2016年首屆采摘活動至今,唐汪大接杏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東鄉縣縣長馬良佐介紹說,當地圍繞杏子延伸產業鏈,從枝頭鮮果拓展到果脯等精深加工產品,從單一的采摘體驗融入康養等新業態,讓小小的杏子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
數據顯示,2024年唐汪鎮杏子種植面積達1萬畝,2800戶參與種植,產量超4000噸,產值達4000萬元。馬良佐認為,唐汪大接杏不僅是展示東鄉人文風情的重要窗口,更是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載體。
東鄉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樣值得探尋。作為絲路古道的重要節點,這里曾回蕩著駝鈴聲,唐汪川馬巷古渡見證過茶馬互市的繁華。
東鄉族姑娘展示當地特色飲食。(資料圖)東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行走在東鄉鄉村,農莊院落博物館里的斑駁墻痕訴說著先輩與自然共生的智慧;非遺工坊里,搟氈匠手中的潔白毛氈、釘碗師修復的瓷器,閃耀著傳統技藝的光芒;高亢悠揚的“東鄉花兒”,更是當地人抒發情感、表達對家鄉熱愛的獨特方式。(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