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GPU競速賽
作者 | 勝馬財經 馬成
編輯 | 歐陽文
成立僅五年的“中國版英偉達” —摩爾線程,正以國產全功能GPU技術填補AI算力市場空白。
2025年6月30日晚,上交所官網披露,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申請正式獲受理。這家被譽為“中國版英偉達”的國產GPU企業計劃募資80億元,若成功上市,將成為A股首家以全功能GPU為主營業務的科技公司。
從啟動輔導到IPO獲受理,摩爾線程僅用了7個多月時間。公司于2024年11月12日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由中信證券擔任保薦機構;2025年6月18日完成“輔導驗收”,12天后即獲交易所受理,推進速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摩爾線程此次募資規模高達80億元,有望成為2025年上半年科創板規模最大的IPO申請。這一數字相當于A股上半年51只新股募資總額的五分之一,更是年內最大IPO中策橡膠(募資40.66億元)的近兩倍。根據招股書,摩爾線程計劃發行不低于4444.758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募集資金將用于三個核心芯片研發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國產全功能GPU
摩爾線程的核心競爭力與其創始人背景密切相關,公司創始人兼CEO張建中曾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達15年,主導開拓了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生態系統。2020年離職創立摩爾線程后,他迅速組建了一支來自英偉達、英特爾、微軟等巨頭的技術團隊。目前,公司產品布局覆蓋消費級顯卡(如MTT S80)、專業計算卡(MTT S4000)及智算集群等領域,已成為國內唯一在B端和C端市場同步發力的GPU企業。
在成立的五年間,摩爾線程實現四大技術突破:1、全功能GPU架構,自研MUSA架構,集成AI計算、圖形渲染、視頻編解碼及物理仿真四大引擎,支持多元計算負載;2、千卡集群能力,推出夸娥(KUAE)智算集群解決方案,單集群算力可達萬P級,模型算力利用率(MFU)達60%;3、生態兼容性,通過Musify工具實現CUDA代碼自動遷移,兼容PyTorch/TensorFlow主流框架,降低開發者遷移門檻;4、專利積累,截至2024年10月,獲425項授權專利,覆蓋GPU架構設計、AI應用等關鍵技術,位居國內GPU企業首位。
在技術驗證方面,摩爾線程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與智譜AI合作的測試顯示,其GPU在推理場景性能優于英偉達RTX 3090,多batch處理優于RTX 4090;夸娥千卡集群訓練精度與英偉達A100集群誤差小于1%,性能擴展系數超90%。
卡位AI算力爆發
摩爾線程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展現出一條高研發投入下的增長軌跡。公司2022-2024年營收分別為4608.83萬元、1.24億元和4.38億元,復合增長率達208.44%;同期凈虧損分別為18.4億元、16.73億元和14.92億元,虧損幅度持續收窄;公司2024年研發費用達13.59億元,研發費用率降至309.88%,但仍處于高位。招股書明確提示,公司從產品開發、產品性能不斷完善到銷售收入不斷增長,進而產生持續穩定的利潤需要一定時間,上市后一段時間內可能無法現金分紅。
摩爾線程上市進程恰逢關鍵產業窗口期,在美國芯片出口管制背景下,英偉達、AMD等企業的高端AI芯片在華供應受限,而中國智能算力需求持續激增。IDC預測,2024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725.3 EFLOPS,同比增長74.1%,市場需求巨大,國產AI芯片突圍勢在必行。
業內專家認為,張建中團隊憑借對GPU技術的深刻理解,在5年內完成4代產品迭代,構建起覆蓋千余家合作伙伴的生態網絡。若能成功登陸科創板,摩爾線程將成為觀察國產高端芯片技術突圍與商業化進程的關鍵坐標。隨著招股書披露,這家承載市場期待的“中國版英偉達”,正將國產GPU的競速賽推向新階段。
END
勝馬財經誠意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