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公示考察階段,桂林考生蘇某因大學就讀期間曾虐殺流浪貓而被取消錄用資格。這一事件說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才選拔的道德底線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對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此事也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合乎主流價值觀的謹言慎行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職業發展的“基礎配置”,那些被你忽略輕視的“道德細節”,可能在未來成為阻擋人生的隱形“地雷”。
這次拒錄虐貓考生,是人才選拔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體現。公共服務崗位承載著公眾的信任與期待,虐待動物暴露的冷漠心態,與公務員“服務人民”的職業倫理完全相悖。此次事件也給在校大學生上了一堂現實課:你的日常言行舉止,其實都在給未來職業形象“建檔”。當大家討論績點、考研時,不要忽略隱形卻致命的“扣分項”——道德瑕疵,大學生活的“必修課”里,必須包含對道德底線的堅守。
要避免這類風險,關鍵在于學生將道德修養內化為行為自覺,學校將價值觀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價值觀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講大道理,更需要融入日常的實踐活動。比如,通過組織參與生命關懷主題的教育活動、投身志愿者服務等,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尊重生命、關愛他人的意義。華中農業大學實施的“加強生命教育”是值得肯定:持續、有效地將“敬畏生命”、“服務社會”等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使之成為青年學生思想深處認同的準則。只有當青年學生在校園里真正理解和內化了尊重生命的理念,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未來走上工作崗位,尤其是在需要高度責任感的公共服務領域,才可能守住道德的底線。
本專欄作為產教融合課程實訓項目,由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半島晨報合作推出
作者:2024級新聞系本科生 邊巴卓拉;指導教師:黃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