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網絡上一篇“多動癥”百億級市場,生意實在好做!” 的文章標題引起了我的注意,點開后發現寫的是治療多動癥的藥物,尤其是興奮劑類藥物“哌甲酯”。
我沒太讀懂它的百億級市場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倒是因為它談的是藥品生意,讓我覺得有必要給家長們普及一下“多動癥”過度診斷和過度用藥問題,以避免孩子們被輕易貼上“多動癥”的疾病標簽。
過去幾十年,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多動癥診斷不足和診斷過度都普遍存在。診斷不足主要存在于成人群體,因為癥狀不明顯或資源匱乏而容易被漏診。診斷過度則主要存在于學業競爭激烈地區的學生群體,因為診斷標準寬泛、家長和學校壓力以及商業驅動而容易被過度診斷。
一方面,網絡上絕大多數科普聚焦于診斷不足,這對提高多動癥的診斷和治療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卻鮮有科普聚焦于多動癥診斷過度問題,而這是誤用和濫用藥物的根源,尤其是誤用或濫用興奮劑類藥物的根源。下面,我就從這個角度,給家長們提個醒。
01
先看看過去三十多年,治療多動癥的
一線藥物哌甲酯的用量增長情況
哌甲酯又名哌醋甲酯,商品名利他林、專注達等,是一種在1971 年列入聯合國《精神藥物公約》、受到國際管制的興奮劑。根據“國際麻醉品管制局2015年年度補充報告”,哌甲酯全球產量在2013 年就已經達到了約72噸的歷史高點。當時,美國獨占全球用量的80%以上,歐洲和大洋洲多國的用量則在迅速攀升中。
在這份補充報告中,國際麻醉品管制局提出了警示和建議:本局一直對多動癥可能被過度診斷以及哌甲酯被過度處方表示關注。早在2009年,本局還建議避免對該藥物進行促銷宣傳,包括面向潛在消費者的廣告。
截取自《INCB Annual Report Supplement: Availability of Internationally Controlle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under the 1971 Convention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2015)》
你可能會問:警示和建議起作用了嗎?我的回答是:沒有。我們來看今年發布的“國際麻醉品管制局2024年年報”,報告顯示,2023年,哌甲酯以 82.6 噸的全球產量創了歷史最高記錄,比十年前的72噸增加了十噸多。
同時,報告中重申了對哌甲酯廣告監管的無奈:“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第10條第2款禁止向公眾宣傳受管制物質。然而,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上健康信息的日益豐富,執行這一禁令變得越來越困難。面向公眾的廣告可能包含誤導性信息,導致某些藥物的使用量上升,例如治療多動癥藥物的過度使用。”
截取自《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for 2024》
02
再看看社交媒體如何誤導
公眾對多動癥的認知
關于社交媒體如何誤導公眾對多動癥的認知,一項題為“信息混戰:TikTok內容對多動癥知識、污名化和就診意向的影響”、發表于《歐洲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上的實驗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實證。
這項研究考察了TikTok(海外版抖音)上的多動癥信息如何影響年輕人的認知與就診意向。研究團隊招募了490名 18–25 歲、從未正式診斷或治療過多動癥的大學生,將他們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觀看包含錯誤多動癥信息的TikTok視頻,第二組觀看多動癥正確科普視頻,第三組觀看與睡眠相關的對照視頻。每組視頻時長約 12 分鐘,形式、主播和拍攝風格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干擾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觀看“科普型”視頻后,受試者的知識準確度顯著提升,但與對照組相比,在尋求治療的意愿上并沒有表現出差異。相反,接觸“誤導型”內容的受試者在看完視頻后,知識的準確度顯著下降,但自我評估的“知識信心”卻顯著上升;與此同時,他們在尋求診治的意愿上,無論對使用藥物等循證療法還是調整飲食等非循證療法,都高于對照組。
研究者指出,這種“低知識、高自信”的認知偏差,疊加社交媒體內容的可信錯覺,促成了這組受試者“自我診斷—主動就醫—藥物處方需求增加”的連鎖反應。這意味著,錯誤信息不僅降低了人的認知準確性,還讓人對自己的理解更有把握,從而更容易誤以為自己“了解病情”,并主動尋求診治,從而導致過度診斷和過度用藥。
小結一下:過去幾十年,治療多動癥的一線藥物哌甲酯的全球年產量持續攀升、屢創新高。在社交媒體誤導信息的推波助瀾下,“自我診斷—主動求醫—要求開藥”的連鎖反應現象愈發普遍,值得每位家長高度警惕。
最后請家長們記住:當發現孩子有注意力或行為問題時,不要急于貼上“疾病”標簽盲目求藥,而是要優先從規律作息、運動鍛煉、飲食調整以及行為引導等生活方式干預做起,給予孩子充分的成長時間和空間。當確實有診治的需要時,再帶孩子就診兒童精神科或心理科等正規專科、找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并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對孩子進行全面評估和科學診治。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才是守護孩子身心健康的最好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