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我市以遙感技術為創新突破口,通過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打造多維度生態環境遙感服務場景,實現對地表生態要素的動態監測與精準分析,為守護大連的碧水藍天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能。
星地協同,精準鎖定大氣污染源
大氣污染的形成與擴散過程復雜多變,如何鎖定污染源頭一直是環境治理領域的核心難題。為破解這一難題,大連市生態環境局探索實施了“大連市大氣污染衛星遙感監測溯源項目”,該項目利用衛星遙感反演技術,結合站點監測數據,獲得大連市及周邊地區1km分辨率日間逐小時近地面污染物濃度分布圖,疊加風場及溫度、濕度等氣象信息,可清晰地看到空氣污染物及關聯指標時空連續變化情況,為污染過程分析提供動態化可視化支撐。目前,遙感高值區篩選準確率在70%以上。
“在這種星地協同溯源模式中,衛星遙感作為走航的指引,避免了盲目性,為大氣污染精準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大連市生態環境事務服務中心遙感專家李翔宇介紹說。
立體篩查,按圖索驥強化水污染源管控
在入海河流總氮削減攻堅行動中,流域內露天糞堆、農村垃圾、非法排口等環境問題因分布零散、隱蔽性強,傳統人力巡查難以實現全覆蓋排查。為破解這一難題,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建立了“衛星遙感篩查+無人機遙感詳查+人員現場調查”的立體調查模式,實現污染問題的精準識別與高效處置。
這種立體調查模式的應用成效顯著,在大連市復州河、浮渡河等重點河流的治理工作中,已累計提供近300處問題線索,線索準確率超80%,成功將污染排查從以往“漫天撒網”的低效模式,轉變為如今“靶向管理”的精準治理。
主動發現,靶向施策筑牢生態安全防線
大連市保護地眾多,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分布廣泛,在應用遙感技術之前,全面監管是僅靠人力所不能及的。為幫助管理部門消除監管盲區,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利用1米分辨率遙感影像,先后開展了14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風險源排查、全市涉海風險源排查等工作,共排查風險源400余處,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的轉變。基于遙感證據,執法人員可更快速、準確地認定違法行為,推動案件高效處置。
目前,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已初步形成了衛星、無人機、走航等多元化、立體化、協同化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2024年以來,利用遙感技術支撐大連市生態環境各類管理工作20余次,給出各類技術專題報告17份,為生態環境管理與執法工作提“智”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撐。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蘇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