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民族是很執著的民族。
在奕城下棋,如果對手是日本人,形勢已定,對手早早都認輸了,還特有禮貌;韓國人不會,就算差了一百目,對手也還是堅貞不屈,一目一目地在爭奪,真不明白,這么執著的民族,韓戰時怎么會被我們打得抱頭鼠竄,被戲稱為世界上逃跑得最快的軍隊。
韓國人執著也體現在文化上,總是在與我們爭文化遺產。
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清清楚楚的歷史,怎么還冒出來不同的聲音?
那要看看韓國都說了些什么?
在我零零散散的印象中,韓國學者認為韓國的祖源比之華夏更古老,這個祖宗是誰呢?是蚩尤。
蚩尤是何許人物?
這又要從司馬遷的《史記》說起。
史記》是中國古代傳說歷史的整理,它記錄時的資料參考肯定是我們今天的史料不能比的,信與不信,大約也只能以《史記》開宗明義了。
《史記》開篇就厘出了一條華夏的族系脈絡:炎黃都出自少典
這炎黃指的是炎帝與黃帝,但是,炎帝與黃帝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從少典分出的胞族,不然一個活了三百年,一個活了五百年,那還是人嗎?所謂“少典之子”,這里的子,在古語的習慣中當是“子孫”。古人還有一個習慣,談的是某人,其實是一個圖騰、一個民族的符號。
我們又憑什么肯定炎帝與黃帝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部族呢?
這又要說回到“少典”。
少典生了炎黃,這是多么久遠的事情,可是《左傳》中卻又記載,這個“少典”在戰國時期與秦通婚了,這足以證明,“少典”只能是一個部族的名稱。少典是部族,少典之子當然也是部族。
人的部族大約為了繁衍會不斷地“裂變”,一個族脈再分出兩個胞族,按史書記載,很奇怪地總是一分為二的模式,比如少典分出了炎黃,而黃帝又分出了玄囂與昌意,再往下才是二分為多了,頗有點老子《道德經》中的道的化生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的道的化生,很可能也是真實歷史的人文寫照。
炎、黃必定是少典分出的胞族,不然傳說中差了幾百年的黃帝又如何與炎帝大戰呢?理清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討論韓國人心中的祖先“蚩尤”的前生后世了。
蚩尤是炎帝族裂變出的一脈。
蚩尤強大起來后與炎帝爭天下,竟然討伐炎帝族。
炎帝求助于黃帝,于是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這一戰黃帝大敗蚩尤,也決定了炎帝的命運,黃帝轉過身又修理了炎帝,所以,中國現在正宗的祖先,當是黃帝,這是后話了。
再說蚩尤,涿鹿兵敗后,按史書記載是“尸首分三”。
怎么個“分三”?
既然是部族,當然不是神化了,只是被打散了,一脈去了南方,成了九黎之首,一脈出了河套,為匈奴的祖先,還有一脈奔長白山去了。若是個具體的人,如此說來,這蚩尤的“尸首”豈不成了不滅金身?蚩尤也斷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物,還是部族,蚩尤族本來就是“八十一”個兄弟的部落聯盟,所謂“尸首分三”,不過是樹倒猢猻散,八十一兄弟各奔東西了而已。這樣說來,韓國人還真的可能是蚩尤的后人,這要論起輩份來,那是相當古老。
當然,如果韓國學者考證不誤,韓人為蚩尤的代人,也證明了不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韓國人創造的,。
族源上說,主體的漢民族是黃帝族的后人。
少數民族多是炎帝族的余脈。
華夏文明是以炎黃為源流的多民族分分合合共同創造的。而文化在中原,如果韓人是蚩尤的一脈,也只能說是華夏民族的一脈將文化帶到白頭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