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0日凌晨——’主任,船備妥了,是直接開往基隆嗎?’隨從壓低嗓音。”蔣介石站在南京總統(tǒng)府漆黑的長廊里,沒有回答,只抬頭望向西南方向。那一晚,長江兩岸炮聲依稀。幾個月后,這句悄聲詢問最終成了事實。
抗戰(zhàn)結(jié)束后三年,蔣介石的算盤本不在臺灣。譬如西康、云南,或者海南島,軍參謀部都做過沙盤推演。西南山區(qū)險要,海南、臺灣四面環(huán)海,哪兒都適合拖時間。只是美國顧問一句“臺灣守得住,進可攻,退可守”,蔣拍板:就它了。由此,一部大規(guī)模撤離計劃悄悄啟動。
時間往前推回1947年,“孟良崮”驟變。張靈甫陣亡那天,國民黨心態(tài)第一次被真正撕開。接著淮海、遼沈、平津連軸崩盤,主力折損過半。官方電文仍在吹噓“重點反攻”,底下將領心里雪亮:路只剩一條——跑。老蔣對宋子文說過一句狠話:“留得黃金在,臺灣不是問題。”這不是玩笑,他要把能裝的統(tǒng)統(tǒng)運走。
有意思的是,他最先盯的不是金庫,而是北京故宮里的古物。1948年初冬,北平機場夜航燈通宵點亮,一批批木箱被搬上C-47運輸機。因超載,飛行員曾在山東上空丟箱減重,落地摔碎的瓷器后來散落鄉(xiāng)村。官方清單顯示,共計2972箱文物被空運或海運,涵蓋青銅、宋瓷、名人字畫,價值難以估算。
錢呢?蔣要求中央銀行“把銀元統(tǒng)統(tǒng)換成金條”。半年內(nèi),上海、天津、廣州三地金庫開封,裝箱編號,從一號排到一三二八號。粗略折算,黃金約四百萬兩,白銀和外匯券另計。按當年國際金價合約,相當于十多億美元——當時整個國民政府年度預算也不到這數(shù)。不得不說,這手筆夠狠。
財富裝船并不簡單。航道先經(jīng)吳淞口,再往基隆,護航的“中鼎號”“太康號”先后五載次。檔案里還能查到一種特別標記:每箱外刷紅色菱形,意為“絕密貴重”,船員連碰都碰不得。上海碼頭工人后來回憶,那些木箱有的透出金屬碰撞聲,有的卻輕得像空箱,里頭可能塞的是賬本或檔案。
再說部隊。1946年起,國民黨編制約430萬,到1949年夏天有效兵力不到120萬,真刀真槍的心腹部隊更少。蔣介石選擇優(yōu)先轉(zhuǎn)移三個集團:海軍主力艦艇、空軍精英飛行員、憲兵和教導總隊。1949年8月,一周內(nèi)空運飛行員及機械員三千余人;10月,海軍艦艇31艘自舟山解纜,帶走官兵兩萬。加上先期撤到廣州、汕頭、廈門的部隊,最終抵臺總兵力六十萬出頭。
人口也得帶。一來是骨干家屬,二來是預備兵源。“只要十五歲以上、不超過四十歲,健康即可。”這是臺灣作戰(zhàn)區(qū)司令部的秘密電令。北方、華東沿海城市里,年輕人半夜被抓上卡車,送到船塢,來不及告別家人。到1949年12月,先后擴編的新兵接近二十萬。島內(nèi)原本人口不過七百萬,突然塞進這么多軍人,社會氣氛頓時緊繃。
有人問,為何寧可海上冒險,也要帶走這么多金條?很直白,槍要子彈,兵要餉銀。蔣在臺復行戒嚴后立刻發(fā)行“新臺幣”,舊金圓券作廢,黃金成了匯率錨。臺灣內(nèi)部統(tǒng)計,1950年政府用于穩(wěn)定物價的外匯動用了黃金一百二十五萬兩,若沒那批金條,金融肯定撐不住。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軍事援助法案里,原先供給國民政府的坦克飛機,有一部分也跟著撤走。那批裝備在澎湖短暫集結(jié)后,分批休整,成為后來“備戰(zhàn)金門”的機動力量。外界常說“蔣敗走如喪家犬”,但客觀看,他在組織撤退方面的效率,確實高于當時大多數(shù)政權(quán)。
轉(zhuǎn)移完成后,臺灣兵力封頂時期達到六十三萬余人,陸、海、空三軍齊備。黃金約四百余萬兩,外匯折算十六億美元左右,另有無價文物近三千箱。數(shù)字擺出來,很嚇人;對于彼時日均口糧配給低到兩角錢人民幣的大陸老百姓來說,更是刺眼。
如果說船隊消失在吳淞口那夜,是國民黨在大陸舞臺的謝幕,那么這些被帶走的財富和兵員,就是它在臺灣重排座次的本錢。當時跟隨老蔣過去的軍官,后來常掛在嘴邊一句話:“金子在,槍在,戲就還能唱。”或許,這才是“具體數(shù)字很龐大”背后真正的意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