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溧陽的年節宴席上,總有一道菜能瞬間喚醒游子的鄉愁——溧陽扎肝。這道用豬小腸將五花肉、豬肝、油豆腐、筍干層層捆扎的硬菜,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卷承載著六百年功名夢想與市井煙火的歷史長卷。
故事要從明弘治三年(1490年)的竹簀鎮說起。寒門學子陸征即將赴京趕考,母親望著空蕩的米缸犯了難:集市上賣雞蛋換回的五花肉、竹籃里僅剩的兩塊油豆腐,加上屠夫家借來的豬肝與小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靈機一動間,母親用油豆腐裹住豬肝與五花肉,以小腸如玉帶般緊緊扎牢,暗合"著官"(扎肝)的吉祥寓意。當這道濃油赤醬的菜肴揭鍋時,異香瞬間盈滿茅屋。陸征邊吃邊贊,次日竟金榜題名,授江西知縣,后升至廣西布政使。從此,"扎肝"便成了溧陽人考前必吃的"功名菜",小腸的韌性恰似對仕途的執著,而油豆腐"有頭有腦"的諧音,更寄托著寒門子弟的青云之志。
明崇禎年間,陸家后人陸禹思赴考前,母親在傳統扎肝中添入筍干,取"肝上加干(官上加官)"之兆。這位后來官至戶部主事的才子,讓扎肝從寒門私房菜躍升為竹簀鎮的"狀元菜"。
扎肝的精髓在于"扎"與"燉"的辯證法。取帶皮五花肉、鮮豬肝、水發筍干、油豆腐各一大片,疊放時需遵循"葷素相間"的古老法則:五花肉的豐腴托起豬肝的醇厚,筍干的脆爽中和油豆腐的綿軟,最后用豬小腸如捆書卷般緊緊扎牢。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暗含物理捆綁的智慧——讓不同食材在慢燉中相互滲透,形成你中有我的味覺共生。
鹵煮是扎肝的靈魂儀式。蔥姜料酒去腥提鮮,糖醋醬油勾勒出濃油赤醬的底色,香料包則如魔法師般調和出復合香氣。大火催開鹵汁后轉中火慢燉,豬肉的油脂浸潤筍干,豬肝的鮮味滲入油豆腐,而小腸在長時間燉煮中既保持韌性又吸飽湯汁。當鹵汁收至濃稠如琥珀時,五種食材已渾然一體:咬開小腸的瞬間,五花肉的軟糯、豬肝的粉嫩、筍干的脆爽、油豆腐的孔隙中溢出的湯汁,在口腔中奏響四重交響。
在溧陽,扎肝是衡量主婦廚藝的"年菜標桿"。早年間,家家戶戶臘月廿八便開始準備:屠夫家預留的豬小腸需用鹽反復揉搓去腥,筍干要經三天泡發方能恢復脆嫩。扎好的肝捆需用陶缽盛放,底層鋪蔥姜防粘,上層蓋荷葉保鮮,最后用文火慢燉三小時方能入味。這道工序繁復的菜肴,往往一次制作十余捆,從除夕夜直吃到正月十五,每加熱一次,鹵汁便更濃稠一分,年味也隨之愈發醇厚。
作為溧陽三寶(肉圓、醬剝子、扎肝)之首,扎肝的餐桌地位堪比北方餃子。當這道菜端上八仙桌時,長輩總會指著小腸對孩童念叨:"吃扎肝,考官當!"而游子歸鄉時,母親定會提前扎好肝捆,讓那份纏繞舌尖的韌性,成為化解鄉愁的靈丹妙藥。
如今,扎肝已突破年節限制,成為溧陽旅游的味覺名片。在南山竹海景區,游客可體驗扎肝制作:將食材層層疊放時,導師會講解"五花肉代表富足,豬肝象征善心"的古老寓意;當親手扎緊的小腸在鹵鍋中翻滾時,六百年的功名夢想與市井煙火,便在這騰騰熱氣中完成了時空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