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振翅,掠過“天空之鏡” ;漁民收網,端起“生態飯碗”。溧水區和鳳鎮張家村正用千年漁文化書寫“兩山”理念的新故事,唱響新時代的“石臼漁歌”。
棄舟登岸
漁民轉型“新農人”
“石臼湖養活了張家村祖祖輩輩,但生態優先,我們必須上岸!” 村黨總支書記張蘭頭語氣堅定。
曾經,沿湖的5個自然村“靠湖吃湖”,家家備漁船。每逢秋冬枯水期,捕魚是補貼家用的黃金營生。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推進,溧水全面拆除石臼湖圍網,實施禁捕退捕。漁民們舍舟登岸,變賣漁具,上岸開辟新生活。
漁網高掛,蝦蟹滿倉。張家村100多戶漁民告別“靠湖吃湖”的傳統生計,在水產養殖中闖出新天地。
“上岸時心里沒底,但如今這50畝養殖塘就是我的新戰場!”蟹之源家庭農場負責人魏紅軍告訴小溧,轉型后,他的養殖場日均上市河蝦50斤,合作社年收入突破200萬元,社員年均收入達6萬元。“收入漲了,污染少了,這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張家村已建成3800畝規模化螃蟹養殖基地,培育專業養殖戶90余戶、家庭農場3家、合作社2家,帶動200余人就業。村黨總支書記張蘭頭指著連片的養殖塘說:“漁民們換了個方式‘靠湖吃湖’,規模化生態養殖和休閑旅游,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山水生金
古村變身“網紅地”
晨光中,安徽馬鞍山的游客們聚在張家村口,在心形“愛心樹”下定格綠意盎然的浪漫。
依托“天空之鏡”石臼湖的澄澈倒影、宮崎駿童話般的“龍貓草原”灘涂、冬日天鵝棲舞的湖畔詩境,以及青石板巷蜿蜒的古村落,張家村正以生態與人文的雙重魅力,躍升為長三角短途游的“網紅打卡地”。
張家村環湖而棲,青磚灰瓦巷陌縱橫,印刻七百年光陰。村內最老的諸氏祠堂已立四百春秋——白壁青瓦間,馬頭墻高高矗立。“這可是石臼湖僅存的媽祖廟了,漁家文化的根還在。”張蘭頭指著諸氏宗祠旁的“天后宮”介紹。
古韻新風引客來。“田姐家”主理人周玉蟬相中此地山水文脈,將7棟閑置民居改造為精品民宿,“五一期間12間房全滿,營收超3.4萬元。”
2023年,村集體的“凰棲漁家”民宿落成迎客,市場化運營盤活鄉村經濟生態。該項目年營收220萬元,餐飲與農產品銷售達300萬元,為村集體增收80余萬元,帶動30余名村民就業。“凰棲漁家”商標為當地蝦醬、銀魚干等土特產賦能,“張家味道”香飄四方。
近年來,和鳳鎮立足張家村實際,優化水系、田園、村落、產業等要素,以“美麗資源”撬動“美麗經濟”。2024年,全村旅游收入達800萬元,村集體增收100余萬元。
古今交融
文化賦能煥新彩
在張家村,千年漁家文化并未因禁漁而中斷,反在傳承中重煥活力,更與現代藝術交融生輝。
漫步諸家自然村,宗祠門聯“越國冠裳世澤,中山文獻人家”,鐫刻先祖自越地遷居而來的歷史,昭示著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其文脈深融血脈。
72歲的魏建忠從小在村里長大,“小學時就愛跟著老師學寫字,慢慢就離不開了。”村里書法氛圍特別濃,還走出了諸培弘、諸明月等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成為溧水第一個書法特色村,也是江蘇省書法院的普及基地。
老宅改的“村落美術館”藏在小巷里,給老村添了新意。“掃個碼預約就能進,真方便!”一位看展的游客說。館里內容還挺多,有裝置藝術、書畫,還有和南藝學生一起做的手工藝品。
“張家村文化底子厚,真是藝術的好土壤。”民宿經營戶周玉蟬熱心張羅,“我們和村里一塊兒連辦三屆石臼湖藝術季,搞書畫展,讓新潮流和老漁俗碰出火花。”如今村里還常請藝術家、非遺傳人辦講座搞展覽,村民越懂村史來龍去脈,日子越有滋味。
近年來,張家村獨有的自然生態與鮮活文脈交相輝映,引游客爭相探訪。這座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的古村,正以筆墨續寫新篇,煥發傳統根系與現代生機交融的蓬勃氣象。
記者 | 韋蔣 楊國棟
素材來源 | 和鳳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