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原本想著用威脅嚇住中國,結果發現根本沒用,態度一變,立馬開始“求”中國出手,甚至說出了連特朗普當初都不敢提出的要求。
伊朗和以色列雖然暫時停火了,但誰都沒真的放下心。現在兩邊的關系還是非常緊張,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可能重新打起來。
以色列這邊壓力山大。雖然在特朗普的干預下,暫時把對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審判按下不表,但整個中東地區的根本問題一個都沒解決。于是以色列開始放狠話,對外發出警告。
結果發現中國根本不接招,干脆換了一種說法,改口希望中國“幫忙”出手解決問題。
雖然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直接軍事沖突在上月中旬暫告段落,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更像是把戰爭按下了“暫停鍵”,而不是按下“停止鍵”。
尤其是伊朗核問題,成為了整個局勢的定時炸彈。六月份一場代號為“午夜錘擊”的空襲行動悄然展開。
美以聯手目標直指伊朗深埋地下的幾大核心核設施: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轟炸機出動、鉆地彈轟鳴,整個行動看起來雷霆萬鈞。
事后以色列方面喜滋滋地對外放話:伊朗核能力遭到重創,短時間內無法恢復。而美國方面也表態,這次打擊至少能讓伊朗的核項目倒退一年以上。
可真相呢?幾天后美國衛星拍到了伊朗核基地外的最新畫面:福爾多核設施外出現挖掘機和施工機械。伊朗不再掩飾它的意圖,他們正打算把核項目“重建”回來。這無疑是對美伊聯盟的“打臉”。
而且聯合國原子能機構(IAEA)也公開承認,雖然有設施受損,但并不構成“完全破壞”,伊朗具備迅速修復的能力。
更打臉的是五角大樓發布的后續報告明確指出,這輪攻擊最多推遲了伊朗核計劃一到兩年,并非“摧毀”性的打擊。
這意味著伊朗很可能早已為最壞情況做了準備,甚至手里還有備份的離心機或濃縮鈾。也就是說戰爭打完,核威脅還在,而且以色列的對手并不止伊朗。
剛和伊朗結束一輪沖突的以色列,還沒喘口氣,胡塞武裝便再次發動攻擊。不同于以往的小打小鬧,這一次是高超音速彈道導彈,代號“巴勒斯坦2號”,速度快到幾乎難以攔截,目標正是以色列首都機場。
雖然以軍方表示已成功攔截,但據多家國際媒體現場連線報道,導彈確實擊中了機場附近區域,造成航班延誤和恐慌蔓延。
對以色列而言,胡塞武裝的這一擊,無疑是在其“傷口上撒鹽”。而這類攻擊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并不出自以色列直接交戰的國家,卻具備實質性威脅。
更難處理的是胡塞武裝并非國家,幾乎無“外交壓力可施”,靠打擊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這種局面逼得以色列急于尋找“更有效”的手段遏制伊朗的支持網絡,而這時他們盯上了中國。
以色列駐滬總領事白樂濰的一番言論,構成了一場完整的外交“套路”操作。先是肯定中國的地位,稱“中國是以色列第二大貿易伙伴”,兩國關系長期穩定。這是一種“示好式引入”。
然后馬上拋出核心信息點:“中國對伊朗有巨大政治影響力,可以做很多事情”,暗示中國沒有履行“該有的責任”。
最后直接拋出最具爭議的請求:“只要中國停止購買伊朗的石油,伊朗政權就會崩潰。”
這幾句話表面上是合作建議,實際卻是赤裸裸的壓力與指責。以色列意圖非常明確:如果中方繼續和伊朗做生意,就是“間接支持中東局勢不穩定”。
然而問題在于,這不光是對中方經濟主權的挑戰,更是一種企圖將多邊地緣政治問題“單邊化”解決的邏輯。
面對這種頗具攻擊性的“激將法”,中方并未貿然回應,而是通過外交部發言人公開表態,希望各方保持克制,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核問題,強調中東和平應建立在尊重主權與對話基礎之上。
同時外交部明確指出,與伊朗的石油合作是正常商業往來,符合國際法,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單邊制裁和政治道德綁架。
這也讓外界看到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一貫做法,勸和促談、支持主權、拒絕霸凌。正因為如此在過去幾年,中國才能促成伊朗與沙特恢復邦交,成為中東多個國家信賴的調解力量。
但中國的原則很清楚:調解是基于對話誠意,不是受脅迫下的“任務”。當前的以色列在軍事和外交上進退維谷,國內也在經歷一場系統性危機。首先是政治混亂。
總理內塔尼亞胡原本就被多項司法調查纏身,雖然過去被特朗普政府“保住”,但近期相關案件重啟審查,若其下臺,將面臨坐牢風險。
其次是人質問題,以軍在加沙“地毯式”清剿行動中,未能成功解救哈馬斯扣押的人質,引發民眾大規模抗議,數千人在特拉維夫游行,要求政府負責。
更糟的是極右翼勢力在國內上升。他們要求政府“以戰止戰”,推動對外采取更強硬手段,使內塔尼亞胡政府左右為難。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以色列會急于讓中國“出手”:外交上借外力轉移壓力,政治上制造外部“替罪羊”。
面對復雜的中東局勢,七國集團(G7)外長于7月初聯合發聲,呼吁伊朗重啟與國際社會的核談判,并敦促各方維護停火協議。美國方面也表示“談判大門仍然敞開”。
伊朗方面雖然起初態度強硬,但其外長近期也表示:“外交的大門從未關閉”,只不過“需要時間與誠意”。
但一個關鍵問題仍未解決,各方都希望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卻又在實際行動中相互拆臺:襲擊與反襲擊、指責與反指責輪番上演。
這使得中國要“調解”變得難度倍增。中方可以推動談判,但無法為任何一方承擔其政策錯誤帶來的后果。
從“午夜錘擊”到高超音速導彈,從激將法到外交喊話,以色列這番“動作”背后,是一次深層危機的全面爆發。
他們眼中看到的,是伊朗的“復活”、是胡塞的導彈、是國內的不滿、是盟友的猶豫。而真正讓他們恐懼的,是這些問題一個都沒解決,反而越拖越深。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把矛頭轉向中國,既是焦慮,也是無力感的體現。
但世界不是靠誰喊得響就能改變的。中國的冷靜、克制與清晰的立場,恰恰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在中東這片多事之地,誰真正愿意做調解者,誰能尊重主權與和平,國際社會看得清清楚楚。
未來伊以是否再起沖突?伊朗的核進程能否管控?答案尚未揭曉。但可以肯定的是靠激將法,解決不了問題;靠道義和合作,才有可能打開和平的那扇門。
參考資料:
《以色列法院取消兩場內塔尼亞胡貪腐案聽證會,或與特朗普施壓有關》澎湃新聞
《內塔尼亞胡即將訪美 下周他倆會面能決定什么》國際在線
《以色列總領事呼吁中方發揮影響、干預伊朗當前局勢,外交部回應》環球時報
《胡塞武裝稱使用高超音速導彈襲擊以色列》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