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傳》第
140集,
零售業態的終局是即時零售,加老張個人微信zcyshow,拉入即時零售學習群,定期清理潛水者,共創活躍群。
7月1日阿里組織淘寶閃購大會,邀請頭部商家到杭州開會,有參會人員告訴老張以下信息:
1、7月5日沖單日,目標是峰值訂單超過美團,預計9000萬到1億單;
2、阿里外賣的目標是2到3個月后,整體訂單和美團對齊;
還有人告訴老張,現在阿里外賣的推動者其實不止是蔣凡,蔣凡的力量不足以推動如此大的動作,實際上,馬云很關心阿里外賣的進展。
據傳馬云現在最關注2個業務,第一個是AI阿里云業務,第二個是阿里外賣業務,據說馬老師每天都要看阿里外賣的數據,這是阿里能在外賣業務上投入如此大資源的重要原因。
老張想,馬老師過于關注外賣業務也未必是好事,因為當年阿里收購餓了么,當時的阿里CEO逍遙子也很關心餓了么,每周都要到上海參加餓了么的會議(或者餓了么團隊到杭州),不過也是在這個階段餓了么的市場份額被美團甩開。
為什么當年餓了么會被美團甩開市場份額,現在阿里外賣會不會又犯同樣的錯誤,老張和多人溝通后,總結以下幾點當年餓了么戰敗的原因:
1、阿里收購餓了么后,投入很多資源拉升餓了么的訂單,當時餓了么CEO王磊說餓了么是站在6樓打美團的2樓,但是投入資源太急。
2、據傳阿里當時認為美團崛起的關鍵原因是阿里鐵軍干嘉偉,于是派了阿里鐵軍團隊進駐餓了么,用阿里鐵軍打雞血的方式管理餓了么。
但其實,外賣是一個平衡的生意,要掌握用戶、商家、騎手的平衡,如果只把資源投入用戶和拉新,商家和騎手跟不上,那么就會傷害用戶體驗,最終是花錢買“差評”,用戶會逐步流失;
3、還有當年阿里收購餓了么后,想把餓了么與淘寶的數據和用戶打通,于是安排產品技術團隊入駐餓了么,但是這個團隊發言權太強,把電商的做法帶到了餓了么。
比如電商促銷是先領劵后核銷,把這個做法引入外賣平臺后,用“逛”的邏輯做外賣,傷害了外賣的即時性,傷害了用戶體驗;
比如還有餓了么改版后,后臺界面操作更復雜,而外賣商家大部分是小商家,很多對用戶有吸引力的當地商家就是這些江湖氣的小商家,當年的餓了么太重視KA商家,造成部分小商家離開,又傷害了用戶體驗。
4、還有外賣基層管理很復雜,刷單現象嚴重,基層人員和商家之間利益糾葛,據傳阿里入駐后,強勢管理團隊,新進入管理者造成利益重新劃分,也出現了一些混亂。
老張感覺,這次阿里外賣應該已經吸取了當年的經驗,不會再犯這些低級錯誤了,因為阿里外賣最近2個公布的數據,都強調了履約即時率。
阿里外賣單日達到4000萬單時,履約準時率是97%,達到6000萬單時,履約準時率是96%,老張認為,阿里沖單日能否超過美團這事,和能否保持準時履約率和其它關鍵指標相比,后者更加重要。
阿里最近宣布12個月內投入500億元在淘寶外賣上,會繼續補貼用戶。
有人計算了數據,如果阿里維持6000萬單每日,那么每天補貼1.37億元,每個訂單補貼2.28元。
老張認為,這樣的計算方式是錯誤的,因為外賣補貼是圍繞用戶消費周期補貼的,不會平均補貼到每個訂單上。
通常對新用戶補貼最多,然后此用戶復購的補貼也不少,補貼幾次后,系統對用戶已經建立數據模型,后續會根據用戶數據模型補貼。
如果用戶是只薅羊毛的用戶,只在有大額滿減劵的情況下才消費,那么系統就會停止補貼,放棄此用戶。
如果系統認為這是高質量用戶,消費力強,如果此用戶還沒有形成購物習慣,那么就會對此用戶更多補貼,甚至給予特殊權益。
如果系統認為這是忠實用戶,已經形成購物習慣,那么系統會減少甚至停止補貼,因為即使不補貼,此用戶也會下單購物。
如果系統判斷此用戶已經流失,以前在淘寶購物,現在更多在拼多多等平臺購物,那么會給此用戶更多補貼,因為把此用戶拉回,有機會反哺電商業務。
從以上角度看,淘寶閃購會有更強的優勢,因為阿里有大量的用戶消費行為數據,已經理解用戶,營銷補貼會更有針對性,所以補貼會更高效。
通常一個新用戶復購6次會成培養消費習慣,如果前6次平均每次補貼10元,那么等于每個忠實用戶補貼60元。
如果阿里外賣的目標是穩定每天8000萬單,如果平均每個用戶每月復購5次,那么需要4.8億忠實用戶。
目前中國總外賣用戶是5-6億,如果阿里要達成4.8億用戶的目標,說明最終大部分外賣用戶是美團、阿里雙平臺用戶,不然用戶池不夠兩家劃分。
從以上情況看,阿里外賣和美團外賣會有長期競爭。
餓了么本身有一定用戶量,如果阿里外賣需要新增3億忠實用戶,每個新用戶養成習慣需要60元,那么用戶拉新投入需要180億元。
另外還要計算拉新不成功的流失用戶等費用投入, 商家拓展等投入 , 從這個角度看, 500億元的投入足夠。
其實投入資金過多,未必是好事,當時餓了么就犯了這個錯誤。
老張認為,阿里外賣更重要的目標是要沖單時,把履單效率提升,這是能否能否保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
美團外賣為什么這么強勢,餓了么以前為什么一直虧損,因為外賣業務是規模越大效率越高的模型,訂單密度越高,平均每個訂單的取貨和配送距離越短,平均每單的效率就越高。
而且美團因為訂單密度高,所以才能玩拼好飯這樣的集單配送模式,才能玩閃電倉這樣的深度合作模式,才能有浣熊食堂這樣的外賣集合店,才能有松鼠便利、歪馬送酒、斑馬超市、嗨羞這些自有即時零售品牌。
阿里外賣要追上美團,不僅是投入資金追單量,還有履單效率,項目矩陣等要同時發力,這樣才能讓訂單量轉化成履單效率,才有最終價值和效益。
阿里外賣面臨的挑戰是要一口作氣,同時在多端發力,以用戶體驗和履單效率為核心。阿里外賣最大的優勢是外賣業務可以不盈利,反哺電商業務,而且阿里有餓了么這樣的基礎設施。
不論怎么說,阿里外賣已經殺入戰場核心,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總結
本文獲得7月5日是阿里外賣沖單日的獨家信息,并且分析解讀了老張眼中的阿里外賣。
本文是《即時零售傳》第140集,零售業態進化的方向是“多、快、好、省”,智能倉和無人配送能讓即時零售進化成終極零售業態。
以終為始,老張專注即時零售方向,關注本賬號,歡迎交流,和老張(微信zcyshow)一起推動即時零售迭代進化。
推薦一:
推薦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