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傳統。
可2005年,《泰州日報》卻收到了一封來信,寫信人吳元大言之鑿鑿地表示,希望媒體能夠幫助他們把600多名村民集體改姓!
吳元大一村人為何會作出這般荒謬的舉動?
原因竟都來自一條奇怪的祖訓——“生姓吳,死姓張”。
言簡意賅,就是吳家舍村人生前姓吳,死后墓碑刻的都是張。
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過往?
一、隱藏在祖宗牌位的家族秘密
江蘇姜堰市吳家舍村600多名村民集體申請換姓一事一出,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姓氏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家族榮辱,輕易改姓的情況不多,像這種一村人集體改姓的情況更是罕見。
可這群村民并非心血來潮,而是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他們竟是元末明初割據勢力領袖張士誠的后代。
根據他們解釋,當年張士誠兵敗之際,為保全血脈,只能讓后人隱姓埋名,改為吳姓,這才得以讓后人傳承此秘密650年之久。
為了證實這一說法,村民們拿出了一塊古老的祖宗牌位。黑黝黝的牌位上滿是歲月的痕跡,外表看似普通,實則暗藏乾坤。
在內里夾層中,藏有一塊刻有蠅頭小楷的薄木板。木板上揭示了塵封百年的家族秘密:他們是張士誠之后,原本姓張,世世代代居住海陵。
這上面不僅有整個張氏家族的來歷,還多次提到了吳家人熟知的“生姓吳,死姓張”的祖訓。作者更是號稱是張士誠第九世孫。
隨著這一秘密的曝光,吳家舍村人無一不深感震驚。原來,這就是他們明明姓吳,死后卻要在墓碑上刻上張姓的原因。
村民們不愿再讓這段家族傳說蒙塵,紛紛選擇要恢復祖宗姓氏。畢竟,現在早就已經不是朱元璋的時代了,干脆再改回原來的姓氏,也好正大光明地祭拜先祖,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如此驚人的發現也引起了諸多疑問——為什么這個秘密能保存如此長時間?吳家舍村人真的就是張士誠后人嗎?這一切還要追溯到那段燦爛而又悲壯的歷史。
二、跨越百年的歷史往事
元末明初,群雄逐鹿,動蕩不斷。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張士誠的出現無疑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起初,張士誠不過就是普通鹽民家的孩子。自十歲起,他便以給朝廷運鹽為生。
加之當時東南沿海地區時常受到臺風侵襲,再好的良田經受過海水倒灌之后也會變成顆粒無收的鹽堿地,百姓們苦不堪言,日子更加難過,鹽販亦是如此。
饒是這般情況,收入微薄的張士誠還是時不時地接濟同鄉,在一眾鹽民中也算是小有威望。
張士誠的崛起當然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可朝廷的腐敗和不作為又給他添了一把火。隨著朝廷不斷提高的鹽鐵賦稅,民眾們越發怨聲載道。
起初,張士誠只不過是和幾個膽大的同鄉販賣私鹽,在給官府賣鹽的同時還會給富商夾帶私鹽。
張士誠等人之所以鋌而走險,不過就是想著大賺一筆,以謀求生路。
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富商在拿到私鹽之后直接翻臉不認人。
他們不僅不給錢,甚至還以官府作為要挾,聲稱要是張士誠執意要錢就報官處置。
官商勾結,誰人會信張士誠的話?富戶的欺壓和武裝的暴動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求生的渴望支撐著張士誠發動了起義。他帶領十幾名鹽民,闖進了當地一個富戶家,將家中的糧食和錢財全部都帶了出來,分發給了老百姓。
張士誠一行人的行為激起了當地百姓的反叛精神。平日里在鹽場里辛苦勞作的老實人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眾人經過一番商議之后,直接推舉張士誠為起義軍的最高首領。
很快,這股起義之火就以飛一般的速度燒到了中原各地。
張士誠率領義憤填膺的鹽民們攻下泰州,順勢占領了周邊地區,并逐步擴大領土,對元朝進行蠶食。
眼看著張士誠的隊伍越來越強大,元朝也開始慌了。為了籠絡張士誠,元朝特地派去了一名談判官李齊。
可當談判官拿著一紙萬戶的委任狀來到張士誠面前招降時,竟直接被其拒絕。
張士誠心里清楚,元朝皇帝根本不是真心想用他,眼下招安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
張士誠非但沒有上當,還找機會把李齊斬殺,占領了高郵。
可槍打出頭鳥,張士誠的囂張舉動還是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元朝派出了百萬大軍,只為清除他這一顆毒瘤。
期間,苗族大帥楊完者打得張士誠的起義軍節節敗退,就連張士德也不是他的對手。見勢不好,張士誠只能選擇投降,當上了元朝太尉。
這時候,張士誠手下依舊存有的大量武裝勢力和土地。
再加上他后來又設計殺害了楊完者,在朝中更是沒有了對手,簡直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權力的誘惑下,張士誠很快便迷失了自我,丟掉了本心,變得越發驕橫跋扈。
他不僅要求部下歌頌自己的功德,還想要元朝皇帝立自己為王。皇帝自然是拒絕的。
于是,心有不甘的張士誠再一次背叛了元朝,自立為吳王,按照王的身份建立了府邸。
驕奢淫逸的日子過多了,也就忘記了以前的艱苦,張士誠就這么放任自己的手下一天天的黃飛下去,不再訓練軍隊。久而久之,張士誠失去了聲望。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元璋揮師南下的時候才會如此順利。
眼看著朱元璋大軍步步緊逼,張士誠方才意識到,自己絕無翻盤之可能,47歲便上吊自殺。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這位叱咤風云的梟雄為后人留下了一條后路:改名換姓,隱藏身份。
正是這個決定,讓張氏家族得以綿延百年,也孕育出了“生姓吳,死姓張”的祖訓。
有人說,吳是張士誠小舅子的姓氏,帶著族人逃跑時作掩護,也有人說是張士誠妃子帶孩子藏在兄弟家中。
但無論哪一種說法,張家人代代始終記得要小心翼翼守護家族真實來歷。
為了驗證這一發現,專家們對那塊牌位進行了鑒定,發現其確實是康熙年間制作而成。
明朝覆滅百年后,張士誠的后人將整個家族的命運寫在了牌位上,想要借此傳承家族歷史,緬懷先祖,警醒后人。
總結:對于這600多名村民們來說,恢復張姓是重新建立起與老祖宗的連接,更是跨越百年,找回家族光榮的另一途徑。
這種渴望認祖歸宗的心理,是中國人世世代代刻進骨子里都難以忘懷的精神傳承。
姓氏變更并非易事,牽一發而動全身。重塑的是身份認同,改變了百年羈絆。
這個過程可能會引發個人、家庭乃至整個村落的深刻變化。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家族歷經百年風霜依舊挺拔的頑強生命力。
參考資料:
[1]隱姓埋名的張士誠后裔[J].江蘇地方志,2022(01):11-13.
[2]張士誠留給泰州故鄉的歷史遺產[J].江蘇地方志,2022(01):7-10.
[3]從張士誠到朱元璋:淺析江蘇地區的政治與明初文人畫壇的“沉寂”(從1356年至1385年)[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