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時,每位考生和家長心里都有對未來的考量:這所學校能否提供充足的成長空間?若想繼續深造的話,其氛圍和資源夠不夠?這些看似抽象的問題,其實藏著對未來的期待。而一所學校的考研升學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學生的成長高度。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上海的華東理工大學 —— 這所低調的高校,正用扎實的升學數據與細致的育人舉措,給出一份讓人安心的答案。
從最新的升學情況來看,華東理工大學的考研氛圍一直很濃厚。2023屆本科畢業生中,1964人選擇海內外深造,占比47.88%,較上年提升了2.79個百分點;其中境內升學1550人,占比37.79%,且大部分人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境內升學比例更是實現連續12年穩步增長。這樣的數字背后,既是華理扎實的教學質量,也是學生們積極向上的求學熱情。
校園里那些“學霸宿舍”的故事,更能讓人感受到這里的學習氛圍。
物理學院物 210班的一間宿舍,四位同學來自不同的成長軌跡:有退伍后重返校園的曹建軍,有轉專業而來的萬又赫、張梓晗,還有大二分流選擇應用物理的種華。大三重組宿舍后,他們互相打氣、彼此督促,最終全部“上岸”,曹建軍推免為清華大學直博生,萬又赫保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梓晗考取南京大學,種華考入西安交通大學。
無獨有偶,去年商學院計算機金融雙學位專業的四位男生也同樣出色。
他們不僅累計拿下6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從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到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都有斬獲,還一起圓夢讀研,分別進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深造。這些集體成功的案例,不是偶然,而是該校“學在華理”氛圍的生動體現。
之所以會涌現如此多的學霸宿舍,得益于學校用心的育人模式。華東理工大學從不把學生框在書本里,而是努力搭建多元化各種平臺讓大家成長。
比如,鼓勵本科生大二就進入課題組參與學術研究,讓課本知識和科研實踐早早接軌;支持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創比賽,商學院那間宿舍能拿那么多獎,就得益于華理提供的廣闊賽場。不管是退伍復學需要追趕進度的學生,還是轉專業面臨適應難題的學生,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慢慢積累、穩步前進。
對于準備考研的學生,華理的支持更是細致入微。“石榴籽工作坊”經常組織經驗分享會,老師和學長學姐會手把手教大家做規劃,從選校內還是校外、挑導師團隊,到要不要報輔導班、面試該注意什么,都講得明明白白。
就連學習累了看手機電腦時,都能看到學校專門設計的考研壁紙,“堅持到底,一‘研’為定”“陽光萬里,我們終將上岸” 這些話,像朋友的鼓勵一樣溫暖。
其實,選大學就像選一條路,重要的是路上有同行的伙伴,有指路的明燈,更有讓人安心往前沖的底氣。華東理工大學用不斷提升的升學質量、互助共進的學習氛圍、貼心的考研支持,讓每個心懷升學夢的學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標系。
不知這樣的“寶藏”大學,是否能讓屏幕前的你心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