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一篇《〈西游記〉中悟空、悟能、悟凈,究竟是什么意思?》,因對佛教概念一知半解,憑主觀空想解讀,被愛佛僧老師批評“太想當然” 。
我意識到錯誤后,在老師指導下,厘清 “能”“境”“性”“相” 等概念后,驚覺以前的認知有多淺薄。
原來我們總拿 “懶”“臟” “意志薄弱”這些刻板印象套在豬八戒身上,卻不知在佛教里,豬不是豬,而是其他的意思。
所以,我決定以 “給豬悟能道個歉” 為題,糾正曾經的謬誤。
在上篇文章中,我陷入一個誤區,單純地將“能”,解釋為“能力、本事”。
其實,在佛教里,“能”指的是每個人的認知主體,也就是“我怎么感知世界”;
和它對應的“境”,是被我們認知的對象,像看到的風景、遇到的人,都是“境”。
有意思的是,“能”的反義詞是“與”,這里先按下不表,重點拆解主客關系。
在禪宗里,有句話叫“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就是說:你看的主體隨境而滅,境去而主體不見,就像你看到人生百態,而不認識自己一樣。
乍一看像繞口令,其實說透了是認知的底層邏輯。
“能隨境滅”,好比手機沒信號,再牛的APP也用不了。因為,沒了客觀對象(境),主觀認知(能)就沒了發揮空間;
“境逐能沉”,意思是如果我們腦子一團漿糊(能沉),就算眼前擺著金山銀山,也識別不出價值。
后兩句更直白:“境由能境”,說明外界的樣子,是被我們的認知“加工”“過濾”過的,就像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能由境能”,則點明我們的想法、判斷,都是被外界事物激發出來的。就像看到美食會饞,看到危險會躲,這些反應都源于“能”與“境”的互動。
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豬八戒“悟能”的真正含義,不是要練什么超能力、獲得新本領;而是要在復雜的世界里,守住本心,不被欲望和表象迷惑。
再來看“悟凈”,過去認為是拋開雜念、專心取經的決心。
其實,這大錯特錯。
在佛教里,“凈”并非指環境或心靈表面的干凈,也和“凈土”的字面意思無關;
佛家之凈,指的是破除情欲,無所沾染。
所謂的“凈”是“杳然之靈者,常樂永凈也。”是徹底破除情欲執念,不被世間貪嗔癡慢疑所沾染。
就像水面不起漣漪,內心不為外物所動,達到一種純粹、無染的境界。
沙僧打碎琉璃盞被貶,執念于“贖罪”而埋頭苦干,這份“執著”本身就是修行的阻礙。
所以,沙和尚需要領悟“凈”,不是勤勤懇懇挑擔的踏實,而是放下內心的掛礙與嗔念,從自我束縛中解脫。
此外,“空”也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說萬物從因緣生,沒有固定,虛幻不實。
佛教說的“空”,大概是這個意思:眼前的一切,房子、車子、感情等等都是“因緣生”,沒有永恒不變的樣子,就像搭積木,今天搭個城堡,明天就能拆成卡車。
而“色即是空”中“色”,不是“顏色”、“好色”,它是我們能看見、摸得著的東西。
比如新買的手機,剛拿到手覺得“真香”,用兩年卡得想砸了,最后只能淘汰,這不是手機消失了才叫“空”,而是它從出廠那一刻起,就注定會變舊、淘汰。
本質上就不是“永恒好用”的東西,這就是“非色滅空,色性自空”。
就像肥皂泡,不是破了才不存在,而是吹出來時就帶著“早晚要破”的屬性,只是我們盯著它漂亮的外表忘了這一點。
再叨叨“性”,在諸子百家中,指的是先天之性,比如就是天性,像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
而“善良、大度”,這些是后天學來的,叫“偽”,這可不是虛偽,是“人為”的意思,是后期人為培養出來的,就像小時候被家長教“要分享”“要懂禮貌”,是慢慢養成習慣。
相反,佛家的“性”,是另外的意思,是事物的本質。
事物的外在,叫“相”,“相”就是表象。
比如西瓜,圓滾滾、綠油油是“相”,能解渴、有水分是“性”,但這些本質和外表都不是固定的,西瓜放久了會爛,切開后顏色、口感也會變。
《金剛經》說“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說白了,就是讓人別被“我該是什么樣”“他必須怎樣”這種表象標簽綁死,也別執“事情應該就是這樣”。
就像你以為閨蜜永遠合拍,結果會因為一頓飯鬧掰,這就是被“表象”欺騙。
請記住“色性自空”,不要拘泥,不要固執,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你不要在意固定的本質,也不要在意看到的表象。
再來說說“悟”,悟就是“覺jué”,原本你活得稀里糊涂,被各種想法牽著走,現在得明白自己到底該為啥活著。
孫悟空要明白“色為虛幻”,取經前,他比較在乎名色,就是太在乎“名聲”“地位”這些虛頭巴腦的“標簽”(名色)。
他大鬧天宮時多威風,被壓五行山后才懂:這些頭銜就像朋友圈的點贊數,看著熱鬧,本質都是虛的。
他的“悟”,就是看透“齊天大圣”“弼馬溫”這些名字只是表象,別被它們困住。
豬八戒的“悟”,是要知萬物之本體,舍貪。
八戒見了美女走不動道,見了美食挪不開腿,不是因為“懶”,而是被“貪念”所勾住。
白骨精變成姑娘,他就喊“姐姐真美”;變成老太太,他就信“老人家好可憐”,他總被外表(相)迷惑,看不到白骨精本質是妖怪。
他的“悟能”,就是要覺醒:別盯著女色、美食這些表象,要看到萬物的本質,戒掉貪心。
沙僧,是要覺“執著”,不要心中有掛礙
沙僧打碎個杯子(琉璃盞)就被貶下凡,他心里一直心心念“贖罪”,每天悶頭挑擔子,覺得“多干活就能洗白”。
這其實是鉆牛角尖(嗔和執),他心里全是掛礙,總想著“我犯過錯”“我要補償”。
所以,沙悟凈的“悟凈”,不是把擔子挑得多整齊,而是要明白“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別被“贖罪”的執念困住,讓心真正放下。
最后:
我們總會覺得“豬八戒貪吃像豬,沙僧老實像挑夫”,其實這都是誤解。
佛教里,“豬”“挑夫”只是外表(相),就像人穿的衣服。八戒的問題不是“像豬一樣懶”,而是被欲望牽著走;沙僧的毛病不是“打碎杯子”,而是揪著錯誤不放。
他們的“悟”,就是要撕開外表的標簽,看見自己內心真正該修的東西,這才是《西游記》里最實在的修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