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Quora上刷到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是一個菲律賓網友問的:“猶太人為什么不喜歡中國人?”這個問題乍一看有點莫名其妙,但很快就吸引了一堆猶太網友的回復。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忍不住想挖一挖這個問題的根兒,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兒。結果發現,這壓根兒不是啥事實依據的問題,反而是誤解和刻板印象在作怪。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看看中猶兩國的歷史淵源、猶太網友的真實回應,還有這問題背后的一些深層原因。
從歷史看:中猶關系其實挺和諧
要搞清楚猶太人和中國人到底啥關系,咱們得先翻翻歷史。中猶之間的接觸不是這幾年才開始的,而是老早就有故事了。最早的記錄能追溯到宋朝,也就是公元960年到1279年那會兒。那時候,一群猶太商人沿著絲綢之路跑到了中國,在開封安了家。這些人慢慢融入了當地生活,娶了中國媳婦兒,起了中國名字,像張、李啥的,但家里還保留著猶太教的習慣,比如讀《托拉》、過安息日。這群開封猶太人活了幾百年,建了會堂,寫了不少希伯來文的經書,連清朝的皇帝都知道他們的事兒。這說明啥?說明那時候中國人對猶太人挺接納的,壓根兒沒啥“互相看不上”的意思。
再往后跳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有一波猶太人來到中國,主要是上海和哈爾濱這些地方。尤其是二戰那會兒,上海成了猶太難民的大救星。當時納粹迫害猶太人,歐洲亂成一團,很多猶太人跑不出去。結果呢,上海敞開大門,接納了大概2萬名猶太難民,連簽證都不用辦。這事兒在歷史上挺有名的,當年的中華民國政府這么做,救了無數條命。這些難民在上海扎根,開商店、辦學校、建醫院,還出了份《上海猶太紀事報》,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戰后,有些人留下來,有些去了以色列或者美國,但他們對中國的感激一直沒變。這段歷史,怎么看也不像“猶太人不喜歡中國人”吧,反而是中國人幫了猶太人一把。
到了現代,1992年以色列和中國正式建交,兩國關系更近了??萍肌⑥r業、貿易這些領域合作得熱火朝天。中國公司去以色列搞創新,以色列的滴灌技術也幫了中國不少忙。還有文化交流,中國的學生跑去以色列學希伯來語,以色列的年輕人來中國學中文,甚至還有中以混血家庭。這關系好得跟鄰居似的,哪來的“互相討厭”?
Quora上的猶太網友:啥?我咋不知道我不喜歡中國人?
有了歷史背景,咱們再來看看Quora上猶太網友的回答。那個菲律賓網友的問題一拋出來,底下回復炸開了鍋,大部分猶太網友的第一反應是:啥玩意兒?我咋不知道有這回事兒?
有個叫馬文·佩瑟的網友,直接開了個玩笑:“我每天都能學點新東西。我是猶太人,但我從沒聽說過我不喜歡中國人。Quora真是好樣的,提醒了我!”這語氣聽著就挺逗,明顯覺得這個問題很離譜。
另一個網友叫蘇珊·克拉科斯基,是個研究近東語言的博士,她認真地說:“我就是猶太人,我挺喜歡中國人的。他們重視教育和家庭,跟我們猶太人差不多。這‘不喜歡’的說法哪來的?怕不是有人故意挑事兒?!彼@話說得有理有據,還帶點疑惑,想不通這謠言咋傳開的。
還有個叫理查德·吉布拉的家伙,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1992年我去中國旅游,站在長城上跟導游聊天。他聽說我是猶太人,高興得不得了,說他超喜歡猶太作家艾薩克·辛格。我告訴他,這感覺是互相的。”這故事挺暖心,說明中國人對猶太人其實挺有好感的。
再比如耶拉赫米爾·哈萊維,他在以色列學拉比,直接點歷史:“中國人從沒迫害過我們。二戰時上海救了2萬猶太人,這事兒我們忘不了?!彼@話直接拿事實說話,把中猶友誼擺得明明白白。
還有個米奇·科恩,2004年去過中國,說:“我在香港參加我表弟的婚禮,滿桌中式菜,氣氛好得不得了,誰會不喜歡這樣的人啊?”他這經歷聽著就讓人饞,哪有半點“討厭”的影子?
這些回復啥意思?很明顯,猶太網友壓根兒不覺得“猶太人不喜歡中國人”這說法站得住腳。他們要么拿事實反駁,要么講自己的故事,態度都很真誠。這讓我覺得,那個菲律賓網友的問題,可能壓根兒不是基于啥真事兒,而是哪聽來的小道消息。
中猶文化:其實挺像的
除了歷史和個人回應,我還想聊聊中猶兩國的文化。因為挖得越深,越發現這兩撥人其實挺像的,有不少共同點。
先說教育吧。猶太人把學習看得特別重,從小就讀《托拉》、鉆研學問,家里沒幾個不愛讀書的。中國人呢,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科舉考試那會兒,誰家孩子考上狀元,整個家族都跟著光榮。這兩邊都覺得教育是翻身的關鍵,所以你看,猶太人和中國人在全球的教育水平都挺靠前的。
再聊家庭。猶太人講究“Shalom Bayit”,意思是家里得和睦,家人得互相支持。中國人也有“家和萬事興”的老話,過年過節一家人團圓比啥都重要。這種家庭觀念,讓中猶兩邊的人在社會上都特別穩當。
還有生意頭腦。猶太人在全球商界那是出了名的厲害,從金融到科技,總能抓住機會。中國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蹭蹭往上漲,做生意那股子拼勁兒也不輸誰。這兩撥人,都靠勤奮和腦子吃飯,難怪有人說“猶太人和中國人是天生的生意伙伴”。
這些相似的地方,讓我覺得中猶之間不光沒啥矛盾,反而有種天然的默契。要說“互相不喜歡”,那真是太違和了。
為啥會有這種誤解?偏見哪來的?
既然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猶關系挺好,那菲律賓網友為啥會問出這個問題?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是偏見和誤解在搗亂。咱們來分析分析。
第一,媒體的影響。現在信息傳播快,但不一定都靠譜。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喜歡炒作負面新聞。比如冷戰那會兒,西方對中國的報道老帶點偏見,可能有人看了這些,就覺得中國人跟誰都處不好。猶太人這邊呢,因為歷史上的遭遇,也常被貼上“排外”的標簽。這些亂七八糟的說法混在一起,容易讓人誤會。
第二,歷史遺留問題。猶太人在歐洲被歧視了幾百年,到了二戰更是差點被滅族。中國人也有過苦日子,像美國的《排華法案》那會兒,華人在海外被欺負得挺慘。這兩撥人都有被誤解的經歷,可能有人就想當然地覺得,他們之間也會有啥矛盾。
第三,個人經歷被放大。比如某個人跟猶太人或者中國人吵了一架,就把這事兒上升到整個群體,說“猶太人不喜歡中國人”或者反過來。這種以偏概全的毛病,哪兒都有。
但話說回來,這些偏見站不住腳。Quora上猶太網友的回答,還有中猶歷史上的合作,都說明這壓根兒不是啥普遍現象。那個菲律賓網友,可能就是聽了個謠言,或者看了啥不靠譜的帖子,才冒出這問題。
面對這種誤解,咋辦?我覺得吧,最好的辦法就是擺事實、講道理。比如上海救猶太難民這事兒,多講講,能讓更多人知道中猶之間的情誼。還有文化上的相似點,也可以多宣傳宣傳,讓大家看看這兩撥人有多合得來。
另外,教育也很關鍵。學校里多教點歷史和文化,別老讓媒體瞎帶節奏。現在網上信息多,但真假摻半,咱們得自己長點心,別啥都信。
還有就是多交流。中猶兩國現在合作不少,像科技交流、學生互訪這些,都是拉近距離的好機會。個人層面也一樣,我認識個朋友,他爸是猶太人,他媽是中國人,一家子過得和和美美。這種故事越多,偏見就越沒市場。
總的來說,“猶太人不喜歡中國人”這說法,完全是瞎扯。歷史上的和平共處,二戰時的互相幫助,再到現在的友好合作,都證明中猶關系好得很。Quora上猶太網友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對中國人的看法是正面的,甚至還有點親切。
這世界本來就挺復雜的,別讓誤解把人與人隔開。中猶兩國人民,都有過苦日子,也都有過輝煌時候,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是正道。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對這段關系有個清楚的認識,也歡迎你們聊聊自己的看法或者故事。畢竟,友誼這東西,比啥都值錢。
參考資料
上海交通大學,解放日報社主編. 《追憶與求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