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中央軍委為33位解放軍高級將領冠以了“軍事家”稱號,1994年,又增補了3人。至此,這36位軍事家名單塵埃落定,再也沒有出現過增補的情況。
在這36位軍事家中,大多數都是我軍的主要創始人,他們要資歷有資歷,要戰功有戰功。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作為新四軍主要創始人之一的項英卻沒有在這36位軍事家之中。
首先來說資歷,項英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已經是我黨的中央委員了,在紅軍時期更是擔任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理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等職。
在紅軍長征后,項英帶領留在蘇區的紅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后,他跟陳毅一起創建了新四軍。雖然后來新四軍軍長一職由從外國歸來的葉挺擔任,項英僅擔任了副軍長,但是他新四軍創始人的身份是不會改變的。
在講完資歷后,我們再來談談戰功。項英的戰功主要集中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與同一時期發生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不同,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在宣傳力度方面較小,這導致了世人對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了解非常少。
其實,三年游擊戰爭的困難程度并不亞于長征,這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物資補給。長征由于一直處于運動當中,所以紅軍每到一個地方就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補給。但是,留在蘇區的紅軍卻一直處在國民黨軍的包圍之中,紅軍游擊隊除了繳獲之外,就只能吃野菜、野果,換新軍裝就更不用想了。這一點,從陳毅的回憶錄中也可以證明。陳毅在這三年中,甚至都很少洗衣服,因為他根本沒有多余的衣服可以替換。
然而,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項英率領著紅軍游擊隊堅持了三年之久,不僅建立了廣大的南方游擊區,還為革命保留了大量的骨干。
1937年12月,中央軍委就曾對項英在南方游擊作戰中的貢獻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除了資歷和戰功,能被冠以“軍事家”這一稱號,自然還要有軍事著作或者軍事理論。而項英也符合這一點,他曾著有《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經驗對于當前抗戰的教訓》、《三年來堅持的游擊戰爭》等軍事著作,為我軍在之后進行游擊戰爭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理論依據和經驗教訓。
既然項英在上述三點中都能符合要求,為什么他卻落選了36位軍事家呢?
首先,新四軍入選的將領已經足夠多了。在36位軍事家中,一共有8位新四軍將領入選,如果我們將紅軍時期已經犧牲的將領和中央領導人排除的話,這一比例可以說相當之高。
其次,項英在革命初期并沒有參與軍事指揮,他主要負責的是政治、后勤等方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項英在“皖南事變”時期出現了嚴重的判斷失誤,他過度信任國民黨頑固派,導致新四軍北上的時機被延誤,最后釀成了慘劇,項英也在殺出重圍后不幸被叛徒殺害,年僅43歲。
如果將這些因素都綜合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項英相比與其他人還是略有不足的,沒有入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