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僧人扔米,很清楚的事情,就是那位扔米的和尚嫌棄供奉的大米不好,說“臭的了不得,糧庫有的是,老陳米有的是。”
雖然五臺山“官方”公布的結論是“因供奉地點發生爭執”,這顯然沒有回應陳米的說法。扔米的和尚也是人,想吃點好的。這個無可厚非,就跟過年碰見窮親戚不知道在哪買的一箱快要過期的“五個核桃”“七個核桃”一樣,我修為不行,一樣感到厭煩,但是總要顧忌人家的情面,不會當面數落人家,說你把這個送給我了,就跟你沒關了,我怕吃壞肚子,我要丟出去。這是基本的禮貌。如果要扔,那也是等人家走了之后再扔。
上面說的這些,跟佛法其實關系不大,屬于基本的禮貌和素質問題。金庸先生關于和尚素質寫的已經夠多了,我也不必贅述。總之,有修為的高僧有,但是即便是寺廟里面,應該依然遵循“二八法則”,像是虛云老和尚、弘一法師那樣的,畢竟是少數派。而弘一在出家之前,文化素質就屬于比較高的,吃過見過的早就超越俗人境界了,所以見識到的天地自然也不一樣。
很多人出家的動機不一樣,有一些是真正對佛學感興趣的,當然也有不少,是因為自我感覺積累的業障比較多,想要找個地方去體面地逃避。同樣是僧人,起點卻是完全不一樣。修行也完全跟個人的根性相關,就跟學習似的,有的人一點就透,有的卻非常遲鈍,怎么敲木魚,三年五年的,對于自我的認識還是那樣,還可能更迂腐了。
尤其是在當下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和尚也是人,想要自覺抵抗凡塵的誘惑,千難萬難。既然是人,就會對美好事物有向往。想要吃點好的,這個完全可以理解。
使用蘋果手機,開豪車,但是心如明鏡臺這樣的,可能也有。
但是總歸有一個個人素質和基本禮貌的問題,把別人送的東西,當著別人的面扔出去,不管是不是和尚,都說不過去。
我本人對佛學有興趣,并不覺得這只是個高級心理學,或是心理按摩,它對于自我認識有作用,這個觀點也僅限于我個人。才華橫溢的李劼據說每天都要慢速讀一遍《金剛經》,我沒這些習慣,就是喜歡琢磨。
有一些道理還是從和菜頭老師的文章里學來的。
后來也漸漸發現,修行這東西跟你在什么地方,其實關系不大,打坐有個蒲團,的確看著更專業,但是我就用個枕頭,也未必就不行。
我跟和尚或是任何修行者交往都有個前提,我不會盲目偏信他們,而是要通過交流,看能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如果對方認知水平不行,還不如自己讀書思考有用,那我也會把這個當成是個無意義的社交,主動摒棄。
更何況,會背點《心經》就出去招搖撞騙的人也不少。我愿意為高認知買單,但是不愿意因為對方是個出家人,就給他捐錢,與其是這樣,我還不如把錢給受災的人們,捐給兒童節沒有禮物的孩子,或是給流浪貓買點零食。
我尊重那些信奉燒香拜佛的人,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包括那位送米的老人,爬爬山起碼能鍛煉身體。但是這些人去寺廟,大多都是帶著目的性的,感覺像是在送禮。而我不愿意送禮,我會知識付費。這是本質上的區別。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要是燒香拜佛有用,你連寺廟的門都進不去。
求仁得仁,大米能換來的,恐怕就是僧人的冷眼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