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該校發布的慰問現場畫面。圖/微信公眾號“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福建莆田一小學發布的慰問貧困生宣傳文章引發熱議。有網友質疑,相關文章配發的現場圖片顯示,該名貧困生家中裝修豪華,不像是條件困難的家庭。
對此,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教育局工作人員回應稱,該學生確實是貧困生,只不過寄宿在親戚家中,照片是在親戚家里拍攝的。7月2日,涉事學校發表聲明稱,該生家庭系農村低保戶,家庭收入主要靠其母親務農維持。
現實中,同一學校的小學生大多會住在附近的街道、社區中,對當地有關部門來說,核查小學生家庭情況,難度不會太大。因此,對這一聲明,不少網友表示認可。這名小學生即便有家境不錯的親戚,只要自己家實際情況符合政策規定,便沒有問題。
此事真正應該反思的,是學校宣傳慰問貧困生這件事本身。從尊重與保護未成年貧困學生隱私的角度出發,學校即便上門慰問,也不宜公開宣傳。公開發布貧困學生接受慰問品的照片,涉嫌暴露貧困學生隱私,可能引發同學對貧困學生的嘲笑、網絡欺凌等問題。
學校有關負責人上門慰問貧困學生,了解其家庭情況,這是值得肯定的;在慰問過程中拍照記錄、為工作留痕,也無可厚非。但要進一步公開宣傳,則需十分謹慎。畢竟,不少貧困生是不愿意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實際情況的,而且,還容易導致“高級黑”。
舉行捐贈愛心服、幫困金儀式,拍照進行宣傳,這些做法在以往頗為普遍,但近年來逐漸減少了。原因在于,這些幫困做法被質疑不尊重貧困生人格尊嚴、忽視受助學生的隱私保護,是讓貧困生配合學校做幫困助學宣傳。
近年來,我國不少大學選擇用大數據排查學生消費情況,從而悄悄地給貧困生消費卡里打錢,就體現了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對已經成年的大學生給予幫助,都是如此,何況幫困對象是小學生。
幫困助學是學校的工作之一,做好這一工作,需要的是愛心、細心和耐心,一切從貧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出發,而不是從學校的工作業績出發。學校在這方面不妨控制下宣傳欲望,守住學生隱私底線。實際上,對于這類工作,學校即便不大肆宣傳,受助的學生和家庭,也會記在心里。
撰稿 / 劉辰(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