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內鬼這個字眼,相信很多網友看到直接恨得牙根直癢癢,但讓人萬萬沒想到,在我國江蘇有一所中外合資大學,竟然被偷家了。
7月4日,各大官媒陸續報道了這個案例,三個學生,技術不錯,腦子也夠用,可偏偏用歪了心思。
他們竟然敢黑進學校系統,竊取一些機密文件,來謀取利益,這一番操作,說是“內鬼”一點都不為過。
但沒想到,當事情曝光之后,網上的輿論并沒有對這三個人提出批評,而是直言:應該重用給獎勵,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中外合資大學“被偷家”
說起西交利物浦大學,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甚至也可能沒怎么關注過,但這所學校的來頭可不小。
根據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的時候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握手言和,在蘇州搞了個合作辦學項目。
這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實打實的中外合作大學,還有獨立法人資格,學校規模不小,注冊學生2萬5千多人,教師2300多名,師生來自全球95個國家和地區。
光聽這數據,就知道這學校的國際化程度有多高,而且專業課全英文授課,師資也是按世界知名大學的標準選的。
其中一些專業課老師都得有國際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這里的本科生畢業后能拿到三個證書:西浦的畢業證、學位證,還有利物浦大學的學士學位證。
這配置聽起來就非常的香,但里面的學費自然也不便宜,一年十幾萬打底,很多家長咬咬牙,就是沖著這個“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學校還搞了個“五星”教育體系,號稱融合了美式教育的靈活性、英式教育的質量保證,還有中國教育重基礎的優點。
聽起來確實挺厲害,畢業生升學率也確實漂亮,2024屆本科生升學比例達到88.99%,42.90%被世界前十大學錄取。
最近幾年,這所中外合資的學校還在大力推進“教育+AI”的戰略,就是要引入AI工具,搞智能化教學。
可越是信息化程度高的地方,安全漏洞也就越多,還有些學生竟然把這些能力用到了歪門邪道上。
根據媒體的報道顯示,這件事情是發生在上個學期的周末,當時正值期末考試的緊張時刻,西交利物浦大學的IT部門突然發現了一個異常情況。
系統監控顯示,有人在非正常時間段頻繁訪問教務系統,而且訪問的模塊都是一些平時很少有人碰的地方。
IT管理員開始還以為是系統故障,可仔細一查,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原來有人在偷偷摸摸地干壞事。
學校的信息系統被人非法入侵了,而且目標很明確——直奔保密試卷而去,部分模塊的試卷被人悄無聲息地下載走了。
最后校方立即展開內部調查,一查不要緊,發現這事還真不簡單,最后通過技術手段追蹤,學校很快鎖定了幾個可疑賬號。
這些賬號的行為軌跡都很奇怪,專門往存放試卷的服務器鉆,而且時間點都選在深更半夜,明顯是想避開監管。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賬號背后的操作者,竟然都是本校學生,他們并不是心血來潮搞惡作劇,而是有組織有預謀的犯罪行為。
尤其是他們的分工非常明確,有人負責技術攻擊,有人負責銷售渠道,儼然就是一個小型的犯罪團伙。
沈某辰是這個團伙的核心人物,技術能力最強,主要負責入侵系統和獲取試卷,朱某某是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人,不僅自己參與技術操作,還負責試卷的二次銷售、
而錢某某主要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其他人獲取試卷,同時也參與銷售環節分成,三個人各司其職,配合得還挺默契。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事情曝光之后就有記者就聯系了這所學校,目前他們三人已經被開除,可網友卻一邊倒的求情.....
學校回應,網友求情
隨著時代在變化,現在的大學生,特別是這種國際化學校的學生,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學費、生活費、各種社交開銷,壓力確實不小。
有些學生看到了商機,覺得賣試卷來錢快,風險似乎也不大,就動了歪心思,但他們顯然低估了學校的技術防護能力,也高估了自己的技術水平。
現代大學的信息系統,特別是像西交利物浦這種重視技術的學校,安全防護措施比你想象的要嚴密得多。
每一次登錄、每一次下載、每一次訪問,都會留下痕跡,想要悄無聲息地偷東西,難度比登天還大。
這三個學生以為自己技術過硬,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搞定一切,結果系統日志把他們的行為記錄得清清楚楚。
更要命的是,他們還把偷來的試卷拿去賣錢,這就從單純的技術違法變成了經濟犯罪,法律上的性質完全不一樣了,后果也嚴重得多。
學校發現這個情況后,沒有選擇內部消化,而是直接報了警,這個決定很明智,因為這種事情已經不是學校內部紀律問題了,而是觸犯了國家法律。
《刑法》里有專門的條款針對這種行為——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如果涉案金額比較大,這三個學生面臨的可能不只是開除學籍那么簡單,還得承擔刑事責任。
后來在7月1日這天,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工作人員回應,內部確實收到了一封英文郵件,警方已經進行了徹底調查,但沒有透露太多細節。
畢竟這種事情涉及到學校聲譽,處理起來得小心翼翼,既要給外界一個交代,又不能把事情搞得太難看。
可是紙包不住火,學校內部的消息很快就開始流傳,沒過幾天,學校官網上悄悄掛出了一個公示:《關于給予沈某辰等三名學生開除學籍處分的公示》。
這下好了,三個人的處分決定算是正式公開了,雖然用的是化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可惜的是這個公示沒掛多久就被刪掉了,估計是學校覺得這事傳播得有點廣,怕影響不好,趕緊撤下來了,但互聯網時代,根本沒有秘密可言。
7月3日,《揚子晚報》的記者聞風而動,直接給西交利物浦大學打電話求證,教務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接了電話,態度還算配合,確認了這件事情的真實性。
可沒想到在官媒發出這篇文章之后,網友卻開始為這三人叫屈,稱他們是互聯網的人才,應該重用給獎勵,但也有一些網友持反對意見,畢竟這已經是犯罪行為了。
目前事情還在持續發酵中,對此,你們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