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虹塔的琉璃在陽光下折射出千年光彩,當雙林寺彩塑羅漢的微笑跨越時空,一群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索馬里、埃及、韓國、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國、伊朗、所羅門群島10國的留學生正用鏡頭記錄下這些震撼瞬間。
6月20日至25日,上海政法學院留學生工作辦公室組織舉辦了“感知中國·晉筑華章”古建文化考察與國際傳播實訓活動,由石發勇教授、孫穎老師帶領15名國際學生踏上山西古建文化考察之旅,在五天的行程中解碼中華文明的建筑密碼,以跨文化視角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梁。
古建為書:觸摸千年文明的立體讀本
在隰縣小西天和蒲縣東岳廟,同學們看到了“古建筑中蘊含的儒家倫理與民俗信仰”,被經過百年歷史沉淀的壁畫所震撼。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大衛感慨:“我對‘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有了新認識。”
塔吉克斯坦學生王勇在筆記中記錄:“每個地方很有意思,有自己的特色。參加這次活動后我更理解了中國文化和歷史。”而俄羅斯學生尼亞則用數據勾勒行程輪廓:“我們參觀了7座寺廟、拍了5000多張照片、坐了20小時的大巴、吃了13頓正餐、喝了2.5升山西陳醋。”她特別提到“中國古樓樂高”。她所說的“樂高”不是我們常見的樂高玩具,而是斗拱模型。在山西省博物院,留學生們動手拼裝佛光寺東大殿柱頭斗拱模型,在拼裝中感悟中國古建筑的魅力。
文化轉譯:從實地體驗到國際傳播
在平遙古城的日昇昌票號,賽德驚訝于“漢字密碼防偽技術”:“這和我們阿拉伯古代的貿易印章有異曲同工之妙。”索馬里學生沈凡說:“站在城墻上,我感覺自己踏入了另一個時代。中國文化的深刻讓我想把這里的故事講給非洲朋友聽。”
此次活動源于上海政法學院“留學生感知中國實踐與古建文化國際傳播效應研究”課題。石發勇教授介紹,本次研學結合前期《黑神話:悟空》游戲傳播實驗,通過“游戲引流+實地研學+反向傳播”模式,探索文化出海新路徑。根據此前的研究框架,課題組通過《黑神話:悟空》游戲傳播實驗和實地研學雙軌模式,已收集220余份問卷以及30多份深度訪談數據;后續會和前一階段問卷調查的定量分析相結合,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定性分析,以達到對文化傳播實踐的深入認識。留學生們在研學過程中在社交媒體發布的內容,也正轉化為 “文化出海” 的鮮活案例——沈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了他的故事和見解。“我收到了許多來自朋友和關注者的問題和評論,他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這些鮮為人知的方面感到好奇。”
長效傳播:從實地考察到理論建構
在回程的路途中,沈凡的發言引發共鳴:“在山西的古建里,我發現了立體的中國……這些經歷讓我想起了我們的世界一直是相互聯系的。文明不會孤立地成長,溝通、交流和相互影響一直是人類進步的核心。在當今分裂的世界中,跨文化理解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正如帶隊老師在總結中強調:“你們帶走的不只是照片,更是成為‘中國通’的鑰匙。”
為什么是山西?“山西作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保存著全國70%以上的古建筑,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我們希望通過實地考察,讓留學生同學們親身感受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魅力,理解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價值。”上海政法學院留學生工作辦公室老師說。理解當代中國,是要感知今天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
原標題:《沉浸式感知中國:上政留學生探秘山西古建開啟文明互鑒之旅》
欄目編輯:王若弦
來源:作者:趙天翊 新民晚報 齊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