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張逸 報道 | TOP電商
時隔三 個 月 , 雷軍再 次 開播,直面 友商“ 截胡 ” ,還爆出猛料 。
結果, 小米一夜 蒸發近400億港元。
雷軍直播,全網怒了
“我也認真學習了一下,實話實說,內容不太準確,甚至有一些詆毀和歪曲。”
昨晚(7月2日),雷軍戴上自家最新款AI眼鏡,時隔三個月再次開播,正面回應了近期多家車企 “ 截胡 ” 小米YU7訂單的操作。
他沒有回避、沒有繞彎 , 直言:“我覺得大可不必。”每個產品有自己的優點,自信的話講自己優勢就行,沒必要詆毀。
圖源:微博
這番話不算太重,卻火藥味十足,立馬點燃了直播間情緒,也讓 友商 花式搶單的場面重新被拉上了臺面。
當然,如果不在直播中 找補 一下那就不是雷軍了。
“如果大家急著用車,我覺得國產新能源車都還不錯,比如明天將發布的小鵬G7、月底將發布的理想i8,當然,Model Y也不錯。”
圖源:微博
這番話雖然看似輕描淡寫,但 背后有著 最硬的數據 做支撐 。
他在直播中再次回顧了YU7首發當晚的高光時刻: “ 看到(三分鐘)大定數據的第一時間我都愣住了,看了好幾遍才跟現場的人分享。三分鐘大定20萬單,一小時大定28.9萬單,這個數字絕對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奇跡,所以大家都非常震驚。 ”
但也正是這波爆單,讓原本只圍觀的友商們開始動起了心思。
YU7雖然火得驚人,但交付周期實在太長,標準版已經排到了58到61周。
如今 訂單沒鎖,車主還在觀望,這就成了 友商“ 截胡 ” 的最好時機。
于是,一大波 “ 騷操作 ” 迅速上線:
極氪最先出招,打出“補齊定金”策略,任何車型都能享受補貼,銷售甚至主動教學如何退小米訂單。
圖源:三言Pro
蔚來則更直接,只要你鎖過YU7,截圖發來,就能抵扣5000元購車款。
智己給出的方案是 “ 定金變優惠券 ” ,只要你愿意轉單買LS6,YU7的定金照樣不虧。
阿維塔、問界、小鵬、甚至特斯拉也紛紛下場:
小鵬直接給配置積分;問界則補貼裝潢費用;華為智界S7限時尾款減免5000元;特斯拉發了Model Y自動駕駛交付視頻 ......
一時間,各家車企 將 圍獵YU7 “ 待鎖定用戶 ” 作為 戰場,補貼、讓利、花式攔截,一個比一個卷。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雷軍在直播中 “ 有問有答 ” ,但不少網友仍質疑其 “ 避重就輕 ” 。
有網友就表示:“ 直播3小時,全程在帶貨,和身邊的主持人唱雙簧對準車主關心的核心利益訴求視而不見閉口不談 。 ”“關心的問題,一個都沒回答。”“洗腦水平確實獨樹一幟。”
圖源:微博
隨著輿論的發酵 ,市場情緒也出現波動。
今天 (7月3日) ,小米集團開盤下跌0.75%,午后跌幅一度擴大至5%,市值蒸發近400億港元。
YU7大賣,SU7成最大受害者
在雷軍自信滿滿地聊YU7火爆的同時,曾經風光無限的SU7,卻意外成了自家新車型的犧牲品。
全國二手車平臺數據顯示,那款一度被黃牛炒到60萬的SU7 Ultra,如今在二手市場上的報價已跌至46萬元,縮水超12%。
圖源:創意幫
更讓人唏噓的是,曾被網友追捧為 “ 年度最香電車 ” 的SU7標準版,也未能幸免。
交易 平臺顯示,一輛行駛僅3700公里的準新SU7標準版,掛牌價還能勉強維持在21.98萬元 。
圖源:創意幫
雖比21.59萬元的指導價略高,但也只能算是 “ 微溢價 ”, 跟幾個月前的溢價神話一比,已顯出涼意。
另外, 據二手車商透露,目前SU7準新車普遍要比原價低2萬元左右,而SU7 Ultra一旦上牌,更是直接掉價6、7萬元,“ 這行情較去年,可以說是相當慘烈 ” 。
事實上,這種 “ 價格斷崖 ” 并不是第一次上演。
早在2021年,特斯拉國產Model 3定價23.99萬元時,就曾引發Model S二手價從80萬暴跌到50萬的慘劇。
當時不少老車主只能自嘲: “ 買Model S,不如買三臺Model 3。 ”
不過,從雷軍在直播中給出的數據來看,SU7的新車訂單并未收到太大的影響。
他表示,YU7的上市并未影響SU7的銷量。實際上,在YU7預熱宣傳的6月,“SU7新增鎖單反而更多了,6月份最終鎖單大約1.4萬輛。”
圖源:微博
在筆者看來,這背后 暴露了新能源市場的一個深層問題:新舊車型之間缺乏代際過渡。
SU7Ultra在二手市場的暴跌,正是這種代差加劇的結果。
消費者總是傾向于追求新鮮感和更具前瞻性的選擇,新車型往往會迅速取代舊款,導致后者價格急劇下滑。
雖然SU7的新車銷量未受大影響,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單純依靠熱銷并不代表穩定的市場地位 。
新能源車的生命周期比傳統汽車短,品牌必須持續創新并應對消費者快速變化的需求 。
否則,即便是曾經的明星車型,也難免遭遇 “ 價格崩塌 ” 的命運。
2027年出海,雷軍野心已現
國內排隊的人實在太多,這兩年我們先優先解決國內交付,大概2027年才會考慮出口。
這是直播間網友提問后,雷軍給出的回答。
語氣輕描淡寫,卻藏著清晰的出海路線圖,也藏著雷軍的野心。
為什么是2027?原因很 簡短 :產能扯住了腿。
原本年交付目標是30萬輛,結果YU7一車就鎖了24萬單,最終不得不臨時上調至35萬輛 , 而三期工廠大概到2026年才能建成。
圖源:微博
這種情況下,出海只能讓位于國內。
不過,小米汽車出海的 布局,早就開始。
去年底,小米 就 組建 了 出海銷售籌備組, 且 自動駕駛部門也在海外擴張。一旦團隊成型,小米將借助全球100多家 “ 小米之家 ” 試點小批量銷售,優先進入東歐市場。
與此同時,全球局勢正在給小米 “ 騰位置 ” 。
馬斯克和特朗普隔空交火,讓特斯拉剛經歷市值蒸發3900億, 這就會消費者對于特斯拉之后的持續性產生懷疑。
圖源:紅網
另外, 比亞迪、蔚來在歐洲站穩腳跟,中國電車不再是異類 , 再加上小米 “ 人車家 ” 生態,在海外正好切中智能化升級風口。
目前, 德國市場已出現苗,SU7 Ultra年保費比同級燃油車低32%, 讓 不少 國外 車主看完直呼不科學。
但機會之外,挑戰更現實。
歐盟30%的反傾銷稅,是橫亙在面前的護城河。小米 雖然 設KD工廠、以零件出口規避整車關稅; 但是 ,為了應對GDPR數據合規 ,小米 光 還要 軟件成本就要 額外砸出2100萬歐元。
更難啃的,是文化這一口硬骨頭 。
歐洲人買車講究儀式感,坐在展廳喝著咖啡、聊著性能參數,是他們的日常。
對比之下,小米 “ 性價比+互聯網思維 ” 的快節奏打法,會不會水土不服?至少現在,還沒人敢打包票。
雷軍 “ 復出 ” 的第 一場直播,不是簡單的拉流量、打人設 ,更像是一次 “ 戰略匯報 ”, 他把小米汽車這張牌攤開給所有人看: 有成績,也有軟肋;有機會,更有變量。
國產新能源卷到今天,不只是拼馬達、電池、算力,更拼認知、拼節奏、拼品牌的肌肉耐力。
而雷軍,顯然不打算當個只會講性價比的車販子。
他要的是在大浪淘沙后的下一輪里,還站在牌桌中間的那個人。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最新電商行業資訊,盡在【Top電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