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文化的特點
張江鳴
西藏聳立地球之巔,是平均海拔45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于世界。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等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三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婚喪嫁娶、生育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節日,信仰游藝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的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考古學和地理學資料表明,青藏高原是人類的故鄉之一,在1萬年前西藏高原就有古人類的活動足跡。西藏各民族豐富的神話傳說,也形象地反映了西藏高原遠古先民的生活史。藏族、門巴族、珞巴族都有“猴子變人”的神話,講述遠古先民樹居野處,以采集和狩獵為生,后逐漸繁衍形成人類各支系的情形。
吐蕃時代,是藏族文化大發展的時代,也是西藏民俗文化走向興旺繁盛的時期。從歷史文獻和現存材料看,當時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和形式已基本定型。如衣以毛褐,食以乳酪、牛羊肉和炒面,飲以酒漿和茶,住為“屋皆平頭”的民居和“拂廬”(帳篷),信仰有自然崇拜、苯教和佛教,娛樂有歌舞、棋類、球類、抱石、賽馬、摔跤等形式。此外,禮、婚喪等都有成文的規定和俗成的定制。土蕃時代成型的民俗生活方式一直延續發展影響到現在。隨著西藏社會的發展變化和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西藏民俗文化不斷發展和豐富,成為獨具特色的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西藏民俗文化。遼闊的藏北高原地勢高寒,境內有眾多的湖泊是野生動物天然的牧場,人們世代逐水草而居,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相傳西藏最古老的居民首先出現于此,這里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農業區。
西藏民俗文化是由西藏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以及僜人和夏爾巴人,他們共同生活于西藏高原,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藏族是西藏高原的主體民族,從分布地域和人口數量看都占絕對優勢。
藏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藏族的建筑、醫學、天文歷算、宗教典籍、文學藝術、歌舞戲劇等都達到了相當高水平,是中華文化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藏民族的民俗文化恢弘博大,在西藏民俗文化系統結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宗教在傳統西藏社會占據著重要地位,對西藏民俗文化也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繁多的宗教節日與儀式,日常信仰禮俗中的念經、祈禱、轉經等活動,婚喪嫁娶中的種種繁縟禮儀,無不帶有宗教影響的深深印跡。
西藏民俗文化既有宗教性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表現出宗教與世俗互相統一的特點。節日活動中人們虔誠的瞻佛拜神,觀看宗教戲劇表演,有著神圣莊嚴的一面。同時,人們舉行和參加慶祝活動主要是追求歡樂和愉悅,節日活動中的歌舞、摔跤、射箭等游藝競賽活動更是以追求娛樂為目的。西藏民俗文化有著宗教性與世俗性,神圣性與娛樂性的互相統一的特點。
民俗文化是歷史的創造物。任何民俗文化現象都積淀和熔鑄著該民族千百年來創造的文化狀況。民俗文化既有歷史的傳承性,又因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變化,呈現出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在西藏民俗文化發展史上,卡若文化、土蕃文化和封建農奴制文化都帶著鮮明的時代印跡。
在當下西藏民俗文化時代性特點更為明顯。隨著西藏社會的巨大變革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藏區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西藏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都發生了許多巨變,高原上現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西藏民俗文化,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張江鳴:1972年參軍入伍,原西藏軍區53師偵察連戰士,1976年退役,現已退休。
作者:張江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