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的泡泡瑪特,股價還在16港元徘徊,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到了2025年6月12日,泡泡瑪特創下283.4港元/股的歷史新高,總市值最高達到了3661億港元(約3350億元人民幣)。兩年時間,泡泡瑪特以超過10倍增長的成長速度占據市場熱點,被股民戲稱“年輕一代的茅臺”。
泡泡瑪特的成功究竟是“資本與明星助推”下的曇花一現,還是新消費時代情感工業的范式革命?其商業模式的核心競爭力何在?面對股價波動、IP生命周期與持續盈利風險,這家成立15年的“潮玩帝國”如何持續增長?
情感符號的工業化:從“玩具”到“社交貨幣”,創造現象級消費熱潮
2024年財報顯示,泡泡瑪特用戶平均單次消費達228元,其中62%用于重復購買同系列盲盒。開盲盒是一種極具情緒價值的“期待-驚喜/落空”體驗機制,較低的隱藏款比例激發收藏欲望和購買成癮性,可以說泡泡瑪特的成功是情感符號的工業化消費帶來的必然結果。
然而,“情感符號玩具+盲盒機制”還只是發揮了產品購買的上癮性,不具備發動大規模狂歡的產業效應。泡泡瑪特在社交層面掀起的流行,離不開明星效應的加持。
2024年,Blackpink成員Lisa發布LABUBU馬卡龍系列自拍,泰國市場瞬間斷貨;蕾哈娜、貝克漢姆等名人“帶貨”推動TikTok粉絲數單月增長68%。當海外流量“倒灌”進國內市場,國內外情緒雙向引燃,徹底引爆在全球社交媒體的現象級傳播。
圖1:泡泡瑪特商業模式深度拆解
用“稀缺性”制造“收藏價值”,泡泡瑪特能成為下一個茅臺嗎?
2024年LABUBU系列貢獻30.4億元營收后,泡泡瑪特市值突破3600億港元。泡泡瑪特通過限量發行、隱藏款機制(概率低至0.69%)賦予潮玩稀缺性和收藏價值,例如初代LABUBU拍出108萬元天價,部分聯名款二手溢價達30倍。
這種“類金融化”屬性吸引了投機資金,推動二級市場交易規模擴大,直接刺激股價上漲,被網友稱作“年輕人的茅臺”。
但是,如果泡泡瑪特的價值僅僅存在于情緒共鳴+潮玩屬性+社交貨幣,那么泡泡瑪特在資本市場的短期爆發力將不足為繼,大漲后回撤14%,也表現了投資者對其持續性的擔憂。
這個根本在于,潮流具有周期性和不可預測性,情緒消費紅利和全球文化敘事的支撐下,泡泡瑪特需要建立起更加穩固的IP運營和多形態發展布局,從而打造長盛不衰的IP、不斷激發品牌文化的生命力,也許不能成為資本市場的茅臺,但成為中國的迪士尼,泡泡瑪特已然在路上。
圖2:泡泡瑪特15年發展歷程
做世界的泡泡瑪特,成為全球文化資本貼現的“中國范式”
泡泡瑪特發布的2024年全年財報顯示,在全球化戰略的推動下,泡泡瑪特港澳臺及海外業務營收達到了50.7億元,同比增長375.2%,收入占比提升至38.9%,業務版圖已遍及全球近百個國家及地區。從“盲盒公司”到“全球全品類IP生態集團”,泡泡瑪特的野心很大。
從王寧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窺見,他想要實現的是“打造一套可全球復制的文化資本運營系統”——將“情緒”轉化為可以量產的文化產品,把“傳統消費”打造為文化消費和體驗性儀式,這不僅考驗著泡泡瑪特的平臺運營能力和藝術家們的創新能力,更考驗著消費者們對一輪輪潮流周期的熱情和耐心。
但必須承認的是,在混沌的商業世界中,對文化本質有著深刻洞察的人,會擁有穿越周期的終極力量。
免責聲明
文章中的數據均來源于公開數據,我方已采取合理措施以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但由于數據來源本身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或偏差。且本文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任何具體的投資建議或決策依據,亦不代表值得買科技集團任何立場。文章中提到的任何第三方名稱、品牌或產品僅供說明之用,并不構成對其的認可或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