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功德利益者,秖功德利益,一而無異;若分別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云云)。此為四:一、利益來意。二、正說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觀心中利益。
一、利益來意者,諸佛所為,未甞空過。《釋論》云:「佛入王三昧,前放光度前者,后放光度后者。」譬如網魚,前獲、后獲,見光聞法,皆不唐捐?!秲裘吩疲骸阜▽毱照斩旮事丁!辜瓷砜趦梢嬉?。《華嚴》、《思益》并云:放光破慳、破瞋、破癡等。具如彼說。今經四大弟子,領佛開三顯一之益。佛言:如來復有無量功德,汝等說不能盡。譬如大云起于世間,譬形益也。興雷耀電,譬神通益也。其雨普等,譬說法益也。而諸草木各得生長,即是四種眷屬,皆沾七益。故次明利益妙也。
二、正說利益,又為三:先、論遠益。次、論近益。三、論當文益。
遠益者,即大通佛所十六王子,助化宣揚,雙擊毒天二鼓。善生有淺深,惑死有奢促。始人天善,終至大樹,淺益也。始初心最實,終后心最實,深益也。始破不善,終破塵沙,奢死也。始破無明,終亦破無明,促死也。死之奢、促,是毒鼓之力;善生淺、深,天鼓之力。故文云:破有法王,出現于世,隨眾生欲,而為說法。即二鼓之文義也。破有義如前說。
說法益義,今當說,略為七益:一、二十五有果報益,亦名地上清涼益。二、二十五有因華開敷益,亦名小草益。三、真諦三昧析法益,亦名中草益。四、俗諦三昧五通益,亦名上草益。五、真諦三昧體法益,亦名小樹益。六、俗諦三昧六通益,亦名大樹益。七、中道王三昧益,亦名最實事益。若二十五有因果益,堪為業生眷屬。若真諦三昧體析益,堪為愿生眷屬。若俗諦三昧五通六通益,堪為神通眷屬。若中道王三昧益,堪為應生眷屬。私謂應有四雙、八益,直是開前、合后,故言七益。若開后合前,亦是七益;前后俱開,即是八益,所謂中道次第益,中道不次第益。若前后俱合,則是六益(云云)。
已略說七益竟,今更廣開為十益:一、果益。二、因益。三、聲聞益。四、緣覺益。五、六度益。六、通益。七、別益。八、圓益。九、變易益。十、實報益。
果益者,即二十五有果報益也。有八大地獄:謂阿鼻、想、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焦熱、大焦熱。一一各有十六小獄為眷屬,合一百三十六所。此正地獄,在地下二萬由旬。其傍地獄,或在地上、或在鐵圍山間。傍輕正重,重者遍歷百三十六,中者不遍,下者復減。其中眾生,常為熱苦所逼,不可具說,聞者驚怖?!端慕饷摻洝贩Q為火涂,初入初出,兩時可化。其中罪人,宿世善根,可發關宜。而為圣人赴對應之,或蒙光照、或注雨滅火、或調達婆藪開示說法,熱悶甦醒,身體清涼,獲冥、顯兩益,諸苦得息。八寒氷,謂阿波波等,亦有百三十六所,乃至得冥、顯兩益,溫煖適身,是為地獄果上得清涼益也。
畜生者,略有三種:水、陸、空。陸有三品:重者土內,不見光明;中者,山林;輕者,人所畜養。彊者伏弱,飲血噉肉,怖畏百端?!端慕饷摻洝贩Q為血涂。其中眾生,先世善根,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得無所畏,獲冥、顯兩益,是為畜生果上清涼益也。
餓鬼者,或居海渚、或在人間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獸形。重者飢火節焰,不聞漿水之名;中者伺求蕩滌,膿血糞穢;輕者時薄一飽,加以刀杖驅逼,塞海填河?!端慕饷摗贩Q為刀涂。其中眾生,先世善根,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手出香乳,施令飽滿,獲冥、顯兩益,是為餓鬼果上清涼益也。
阿脩羅者,或居半須彌巖窟、或大海邊、或大海底。與諸天為憾,恒懷怖畏,雷鳴謂為天鼓,龍雨變成刀劍。此中眾生,先世善根,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軟言調伏,獲冥、顯兩益,是為阿脩羅果上清涼益也。
四天下人雖果報勝劣,俱有生、老、病、死,同是輕報泥犁。其中眾生,先世善根,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令所離得離,所求得求,獲冥、顯兩益也。
六欲天者,地天別有脩羅鬪戰之難,通有五衰死相苦等地獄。其中諸天,先世善根,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令獲冥、顯兩益也。
四禪、梵王、無想、那含等色天,雖無下界諸苦,而為色所籠。若命盡時,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余皆有苦。其中諸天,先世善根,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令獲冥、顯兩益也。
四空諸天,雖無欲色界等苦,如瘡、如癰、如癡、如箭入體,成就細煩惱。其中諸天,先世善根,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令獲冥顯兩益。
此清涼益,合而言之,蓋由凡圣慈善根力;別而言之,本由菩薩初觀二十五有所防之惡而起于悲,觀二十五能防之善而起于慈,以此慈悲熏王三昧,不舍眾生,赴對關宜,令得利益。
《大經》明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一,意略如此也。
二番二十五有修因益者,夫自、他因果,各隨義便,互舉一邊,說之則易。前果報益,處所、時節不同,不得一身備論諸益,從多人多處易顯。若明因益,一人之心起無量業,其義易顯。故約一人明二十五有因益也。云何因益?四因壞益,二十一因成益;或一因壞益,一因成益,二十三亦成亦壞益。
若無戒自制,縱其身口,作四趣業,名地獄人。若舍惡持戒,名見天人。但禁戒嚴峻,遇緣動退,則惡業還興?;蛩闹匚迥?,焚毀塔寺,此心生時,惡起戒沒,是業熟成,必墮惡道。欲離此心,成就戒、善,此有可發關宜之機,感無垢三昧赴對應之。惡心豁破,地獄因息,得冥顯兩益(云云)。今人雖入道場懺悔,惡心不轉,則惡業不壞。惡業不壞,得繩不斷,罪不得滅也。
若慳貪謟媚,邀射名聞,內無實德,欲人稱美;此惡起戒伏,墮于鬼中。若無慚愧,負債不還,無恭敬心,憍慢瞋忿,貪婪饕餮;此惡起戒伏,墮畜生道。若嫉賢妬能,為勝他故而修福力,蛆毒惡心,方便墜陷,驚怖于他;是惡起戒伏,墮阿脩羅業。欲離此三惡心,成就戒善,善有可發關宜之機,圣用赴對應之。惡心豁破,戒善完具,此名四趣因壞、人天因成,獲冥顯兩益。此約人道修因,作此釋耳。
若約諸趣,欲出地獄入畜,欲出畜入鬼,欲出鬼入脩羅,欲出脩羅入人道,皆傳傳有因。因成業轉,此例可知(云云)。
若堅持五戒,兼行仁義,孝順父母,信敬慚愧,即是人業。人業有四品:上、中、下、下下。若就果報,閻浮提為下下。若就入道,欝單越為下下?;驎r善心歇末,惡念唯強,善有可成,惡有可滅,關宜之機,圣用赴對應之。四惡趣壞,四品善成,獲冥顯兩益(云云)。
若修持十善,任運無間,善心成熟即天業。故云:純惡心無善念間者,即惡道業,果時純苦故。善惡相間起即人業,人中果報苦樂相間故。十善任運成是天業,天中果報自然故。若修十善兼起護法心,即四天王業。若修十善兼慈化人,是三十三天業。若修十善,其心細妙任運成熟,行住坐臥不惱眾生,善巧純續,是焰摩業。若修十善兼修禪定攝心,麁住細住者,是兜率業;欲界定是化樂業;未到定破事障,是他化業;四禪是色界業;兼于慈悲喜舍,心數法中得定,是梵王業;滅心修無心定,是無想業。
問:無想是邪見天,云何為機感?
答:《大集》云:菩薩調伏眾生多種,或邪或正,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云云)。
若舊云:圣人以兩片無漏,夾熏一片有漏,練成無漏。今言: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無漏,是那含業。四空定,是無色界業。
如是等二十一有,患自地之苦麁,欲修出要,所求不得,所舍不離;爾時即名,可發關宜之機,感二十一三昧慈悲之力,破其修因,令所離得去,所求得成,拔苦與樂,冥顯兩益。此如經文云:「小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而得生長。」是此益也。合而言之,蓋由凡圣慈善根力;別而言之,本由菩薩初持二百五十戒,修根本等禪,于一一能防善法之中,皆起慈悲。慈悲本誓,熏王三昧,不舍眾生,赴對關宜,各得利益?!洞蠼洝吩疲骸付迦?,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二意,略如此(云云)。
三番、聲聞利益者,若人厭患生死,以死受生,以生歸死,勞累精神,輪轉無際;貪欲自蔽,牦牛愛尾,不得解脫。故言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既厭心內決,志求出離,為是事故,修聲聞道。若持戒時,愛見羅剎,毀損浮囊,令戒不凈。戒不凈故,三昧不現前。既無戒定,無漏不發,是故一心修戒定慧,有可發關宜之機,感無垢等四三昧力加之,令四趣業不起,使戒清凈。若均修定慧,慧若有定,慧不狂;定若有慧,定不愚,名之為賢,賢名隣圣。修此定慧,一心精進如救頭然。愿樂禪慧,如渴思飲,而為二十一有漏業之所擾亂,若得諸三昧力加之,定發觀明,四善根成就,伏道純熟,一剎那轉即便發真,成須陀洹,破二十五有見諦煩惱、八十八使。是為二十五三昧通加,令斷見諦惑,而復兼除四思。故云:第十六心即入修道,是其義也。次入修道,若是超人,一時用十三昧力加之,破五下分思惟惑。若鈍人,隨其分分斷思惑,則分分用三昧加之,盡三界惑,究竟真諦三昧益也。此中草利益。合而言之,蓋由凡圣慈善根力;別而言之,由本慈悲,初觀十法界中析空滅色之善,因起弘誓,熏王三昧,不舍眾生,致有中草利益。《大經》明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三,意略如此。
四番、緣覺利益者,若人宿善深利,在無佛世厭患生死,樂獨善寂,觀深因緣。文云:「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此人大??砂l關宜,圣人赴對應之,使其華飛釧動,獲冥顯兩益,悟支佛道。此猶屬中草利益也。
五番、六度菩薩,觀于四諦,行六度行。若行檀時,人從乞頭、索眼、國城、妻子,心或轉動,檀度不成,自知是惡。欲成檀善,可發關宜之機,蒙三昧力,伏其慳蔽,是破餓鬼有。蔽心既去,歡喜布施,如飲甘露。知有為法,危脆無常,是蒙心樂三昧,冥顯之益也。尸羅若成,是伏毀戒蔽,破地獄有,是無垢三昧益也。忍成伏瞋蔽,破畜生有,不退三昧益也。禪成是伏亂蔽,破人有,是四三昧益也。精進成伏懈怠蔽,破脩羅有,歡喜三昧益也。慧成伏愚癡蔽,破天有,十七三昧益也。六蔽是六道業,具出菩薩戒本。以伏六道業故,不為諸蔽所惱,得五神通,游于六道,成六度行。此即上草益也。通應如前,別而論之,由本觀十法界事中善惡,而起弘誓,熏三三昧,不舍眾生(云云)。
六番、通人益者,此是三乘共學人也。若干慧地、性地、八人見地,即是用二十五三昧益。從薄地去至十地,用二十一三昧,加破思惑。又侵除無知,是名小樹益也??倓e慈悲,例前可知(云云)。
七番、別人益者,此是次第心中系緣法界,一念法界入十住,得真諦三昧益;入十行、十回向,得俗諦三昧益;入十地得中諦三昧益。此即大樹之益。總別慈悲,例前(云云)。
八番、圓人益者,此是修三諦一實之理。一念法界,系緣法界。若歷緣對境,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其心念念與諸波羅蜜相應,修四三昧觀十種境。可發關宜,圣人赴對應之,豁然開悟?;蛩苹蛘?,得冥顯兩益。此是圓用二十五三昧圓加破二十五有,顯出我性,得究竟實事之益也。
九番、變易益者,此是方便有余土人益也。前八番中,凡有四處或九處,謂聲聞、緣覺、通教菩薩、別教三十心、圓教似解,止破見思,未除無明,無明潤無漏,受方便生。故下文云:「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即是彼土入一乘也?!埂秳亵N》云:「三人生變易土,謂大力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埂独阗ぁ吩迫N意生身者:一、安樂法意生身,此欲擬二乘人,入涅槃安樂意也。二、三昧意生身,此擬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意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擬別教修中道自性意也。通言意者,安樂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別、圓似解,猶未發真,皆名作意。故論云:「是時過意地,住在智業中?!谷舭l真可是智業,未發真猶在意地。是人生彼,析法者鈍;體法者利;別人已習假,又小利;圓人先即中,最利。既有利、鈍之殊,于彼修學,即有次第、不次第兩益。又是次第、不次第,用二十五三昧兩應也。是為九人生方便國,始于彼土,見諸有我性,得最實益。若分別而言,謂方便土在三界外;若即事而真,不必在遠。下文云:「若能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聲聞眾僧圍遶說法?!辜捶奖阃烈庖?。
十番、實報土益者,即實報土人益也。八番中有兩人生方便土,又二人悉破無明見實相者,方得生彼。但無明重數甚多,雖三賢十圣住于實報,報未盡猶有殘惑,更用王三昧四十一番益之。至于妙覺,豎窮橫遍,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無明永盡,智慧圓足,故言不生不滅。又機感滿足,利益究竟,故言不生不滅。若分別為言,謂實報在方便之外;若即事而真,此亦不遠。文云:「觀見娑婆,瑠璃為地,坦然平正,諸臺樓觀,眾寶所成,純諸菩薩,咸處其中?!辜磳崍笸烈庖?。
若麁、妙機,若別、圓應,若凈、穢土,若淺、深益,不出十番,包括法界,利益略周,大意可見,不俟繁文。是為大通佛所,毒鼓損生,聞有遠近,死有奢促;天鼓增道,聞有遠近。故令益有深、淺,致有業通愿,應諸眷屬利益也。
問:初番已破二十五有得益竟,則無有可破,更無益可論,何須至十番耶?
答:初破二十五果報苦,獲果報益。次破二十五因苦,獲修因益。次破二十五有見思苦,得真三昧益。次破二十五空,令出二十五有假,得俗三昧益。次破二十五有有、空二邊,顯于中道王三昧益。次破方便有余土,出二十五假,得俗、王兩三昧益。次破實報土,但深顯王三昧益。三諦未了了者,益意不息,故有十番,其義如是。
問:三諦獨在極地,亦得通凡?
答:如《大品》云:「眾生色、受、想、行、識?!褂衷疲骸笩o等等色、受、想、行、識?!埂度释酢吩疲骸阜ㄐ陨?,法性受、想、行、識?!埂洞蠼洝吩疲骸敢驕缡巧?,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莿t從凡至圣,皆悉是有,即俗諦也?!秲裘吩疲骸副娚纾瑥浝杖?,賢圣如,一如無二如?!埂洞笃贰吩疲骸干眨?、想、行、識空。若有一法過涅槃者,亦如幻、如化。」此則凡、圣皆空,即真諦也?!洞蠼洝吩疲骸付逵?,有我不耶?答言: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中道。因緣生法,一色、一香,無不中道?!勾藙t從凡至圣,悉皆是中道第一義諦。
問:遠論利益,經語還多。第一云:「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道,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第二云:「我昔于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第三云:「宿世因緣,吾今當說?!苟〒挝囊??
答:第一文直云:「從久遠劫來」,久遠之言,信實杳漫,而未顯本地,或據中間。第二直云:「昔曾二萬億佛所」,未判劫數,久近難明,將后文準望,似如近近。今論遠益,取第三文,「以三千界墨,東過千界,乃下一點,點與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褂么嗣魑模f億佛所,始為昨日。從是已來,為結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說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彼之經論文廣時深,于時聽眾,或可當座已悟,或可中間化得,或可近來化得,咸至寶所,受法性身,為應生眷屬。內祕外現,共熟眾生,而作佛事?!秲裘吩唬骸鸽m成道轉法輪,而行菩薩道?!故谴艘庖病S跁r聽眾未得真實益,若相似益,隔生不忘;名字觀行益,隔生則忘、或有不忘。忘者,若值善知識,宿善還生;若值惡友,則失本心,是故中間種種涂熨。或多以大乘熟,或多以小乘熟。生方便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亦復皆令得至寶所,受法性身。而于彼國,被第九番、十番真實利益。如千世界微塵菩薩,即其流也。斯等已究竟于前,名久遠利益。其中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更近論利益,如后說(云云)。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