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商業認知,解讀財富密碼」
本文是萬叔的第709篇原創
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中午萬叔看到朋友發來的消息,說南航這次又出事了。
啥事?
萬叔問。
飛行員砍傷了領導,然后跳樓。
這件事情,以保密為由,熱度被壓下去了。
這篇文章,大概率會被擼,看到的,抓緊保存。
如果被擼,掃碼去星球看備份。
以下是正文。
搜了一下,通報不說人話。
好像說了,又好像沒說。
挖一挖。
大概是這么個事兒。
南航,近期搞了一個飛行員技術排查的活動。
跳樓的那個李某某,是個機長,被判不合格。
黃某呢,是工會的領導,去和他接觸溝通這個結果。
然后就發生了李某某刺傷,黃某和另外一名同事,然后跳樓自殺的消息。
大概懂了?
就這么個事兒。
民航體系里,為啥搞得這么神神秘秘的。
這事兒要從底層邏輯說起。
看起來民航是市場化的行業,實際上還是有濃厚的行政色彩。
舉幾組數據。
美國3億人,有2萬個機場,我們14億人,300多個民用機場。
這不是DS隨便編的哈,是確有其事,在美國FAA是有備案的。
另外,美國的廉價航空,比如西南航空,經常推出低至1美元的機票,而且不是紅眼航班。
相比之下,我們主要是三大航司壟斷了國內的航班,尤其是北上廣的干線運輸。
你想坐廉價航空,那些糟糕的待遇就不說了,關鍵是時間沒一個好的。
之前去桂林旅游,大概就是這種感受。
坐竹筏游漓江,被限定在了固定時段。
等到桂旅的大船開過來的時候,小竹筏是要讓道的。
和民營航司相比,三大航司還享受比如油價協議價,機場樞紐折扣這些……
如此種種,就導致了中國的民航,本來應該屬于市場化領域,但行政色彩依然濃厚。
當行政而不是市場主導的時候,必然出現各種奇怪的操作。
萬叔前兩年,接得最多的項目,就是國企的降本增效。
說的好聽,本質上是降本。
再說清楚一點,多數是要借著經濟下行的機會,清理落后生產力,處理低效員工。
這本質上是一件好事。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經濟的運轉和健康,是以組織的新陳代謝為代價的。
像你每天睡覺的時候,代謝出去的那些細胞廢物,保證了你肌體的健康。
美國每次借由經濟危機,都會自然淘汰掉一批,已經跟不上時代的企業。
從而崛起另一批,新生更有經濟活力的企業。
但這事兒,在國企的語境下,具體執行起來,有很大的麻煩。
所以一般都是迂回。
怎么做的?
第1步,我們會讓企業先吹風,說現在經濟下行,大家都要努力,然后組織要進行精簡。
因為,刀子沒有砍在自己身上,所以這一步阻力其實是比較小的。
接下來就是連環設計了。
第2步,我們會設計新的崗位方案,連同企業高層,一起去和中層談。
比如你們部門要精簡幾個崗位,為什么要精簡,怎么設計新的崗位職責和業務流程。
把虛的方案變成具體的指標。
這一步因為不涉及到。中層具體的利益,所以多數情況下也還好談。
第3步,公布組織變化,做人員-崗位測評和新的競爭上崗。
這里就是關鍵核心了,至少價值10萬。
認真看。
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你跟他說你做的不行,我要把你淘汰掉,絕大部分情況下,那個人會極度強烈反抗。
所以這事也必須得迂回。
怎么迂回,就是萬叔之前說的,用組織的力量,建立一道厚厚的墻,杜絕點對點的報復。
舉個例子,最常用的,搞競聘。
比如一個部門有12個人,裁掉兩個還剩10個,我們減掉的是崗位,那么12個人就來競爭這10個崗位。
當然不只是一次競聘演講,會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建模,設計權重。
綜合權重下來,如果崗位沒有競爭,你就繼續干。
如果崗位產生了競爭,就優勝劣汰,做到相對的公正公平。
實際上,這本質上是個路徑問題,不是個結果問題,那些要被裁的人,心里多少也會有點預感。
那你不能直接裁他,必須要有一個更大的理由。
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鬧事。
這就是大多數國企的問題和現狀。
像之前東航的事故,懂的都懂。
也是因為人事、待遇變化,工作不細致,過于生硬,導致的。
一個逐步市場化的行業,匹配上老舊的、不思進取的、行政化的管理機制。
必然會產生矛盾。
行業趨勢勢不可擋,但改革的過程,卻是需要鐵血領袖,大師去運作的。
這點,鐵路部門的改革,就是全世界的榜樣。
以前,鐵道部,是個更加囂張的地方,有自己的學校、土地、甚至法院。
被稱為鐵老大。
以前的綠皮火車,服務質量之低,效率之差,從買票到坐車,年紀大一些的讀者,應該印象深刻。
那,是怎么變成今天這樣,成為中國名片的呢?
頂層設計、科技進步、利益再分配。
頂層設計,就是2008 年調整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里,確定的以高鐵作為全國客運的主要交通方式,建立四橫四縱的高鐵網。
科技進步,就是通過高鐵技術的引進、吸收、再升級的辦法,把西門子、日本新干線等高鐵技術,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
這一點,從南北車的合并,中車的自主率到達97%,可見一斑。
具體經歷了多少委屈、多大的艱辛,可以看我老鄉盧克文的中國高鐵發展史視頻,這里不贅述了。
利益再分配,就是拆分鐵道部,由交通部承擔鐵道部的行政職責,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道部的企業職責。
作為一個對中國、世界經濟史都有研究的家伙。
萬叔覺得,到底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還是讓看不見的手調節,哪個更好?
是有前提條件的。
當我們一窮二白,沒有任何經驗積累的時候,集中資源、人才、做關鍵的研發和技術突破,是更有優勢的。
但當行業走向成熟,商業化,讓市場做主導,發揮每個人、每個組織的主觀能動性,用動力驅動成事,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而民航,大概就到了這個轉型的節骨眼上。
關注萬叔,階級躍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