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胡絜青帶著3個孩子,從北平穿越戰火,到重慶投靠丈夫老舍,吃了閉門羹。
得知原因后,她悄悄寫了一封信,寄給丈夫的秘書。信中的10個字,讓老舍失魂落魄,回歸了家庭。
胡絜青由此挽回了12年的婚姻,繼續扮演著好母親、好妻子的角色。
單身老姑娘,終遇天涯淪落人
胡絜青25歲的時候,可把母親愁死了。
她出身滿族正紅旗,本是不錯的出身,奈何遇到時代巨變,家道中落,念完小學后,家里無力再支援她讀書。
胡絜青只好輟學,學做裁縫女工,幫補家計。然而志向遠大的她,并不甘心。
兩年后,她在街上看到師范招收女生的簡章:不收學費,畢業后還能分配當老師。
幾番哀求后,胡絜青總算得到母親允許,前去報考。她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半工半讀,一路披荊斬棘,讀到了北平師大的國文系。
可伴隨著學業進步,她的年歲也在與日增長。
25歲的她,還在埋頭苦讀,加上性格靦腆,母親十分擔心胡絜青把自己“擱老了”,誤了終身大事。
恰好這時,母親聽兒子說,有一位剛從倫敦回來的朋友老舍,也是師范生,30多歲尚未娶妻,和他們家一樣是旗人后代。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母親慫恿兒子,好好給妹妹撮合一下。就這樣,幾位朋友輪流做東組織飯局,讓胡絜青和老舍頻繁見了幾次面。
在大家的鼓動下,他們交換了聯系方式,開始鴻雁傳書。
老舍原是個不婚主義者,和胡絜青交流幾次后,漸漸被這個樸實可愛的女孩打動,連稱呼都從“妹妹”變成了“達林”,書信從每次一封,變成一次兩三封。
有一次,胡絜青因為太忙沒有及時回信,老舍輾轉找到她說:“如果你真的忙,哪怕只寫一個字,也一定要給我回!”
細數下來,他們結識不到一年,竟互通了100余封信!每封信的內容都不同,字里行間,寫滿了戀人之間的小事,明明微不足道,卻又無比甜蜜。
1931年,26歲的胡絜青決定和老舍,步入婚姻的殿堂。
原本老舍打算免去俗禮,到香山或者頤和園旅行結婚,帶胡絜青體驗一把外國人的新潮流,不過最終因為胡母反對,只能作罷。
后來,他們在北京西單的聚賢堂飯莊,舉辦了傳統的婚宴,但老舍堅持讓胡絜青穿上白色的婚紗,自己則一身白色西服,浪漫登場。
在親朋好友面前,老舍自豪地講述著,他們始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卻是自由戀愛促成的婚姻,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艷羨眾人。
親友紛紛夸贊,他們活出了愛情的模樣。
婚姻美好的樣子,悄然消逝
新婚半個月后,胡絜青跟隨老舍到山東謀生。起初,老舍在濟南的齊魯大學任教。胡絜青聽說青島是世界聞名的花園城市,對那里十分向往。
老舍便想方設法調到青島的山東大學,一家人搬到了海邊的一所庭樓小院。
這所小院開門正對是一樹櫻花,再一探頭,能看見兩所房中間的一片綠海,生機盎然,清靜宜人,胡絜青在這里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有婚姻的滋養,老舍也在這迎來了創作高峰期,如《駱駝祥子》、《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
老舍習慣夜間寫作,胡絜青就在一旁謄抄手稿,燒煤爐取暖,揉捻燈芯····,始終陪著丈夫創作。
1937年,七七事變,青島局勢惡化,打破了他們平靜、溫馨的日子。
老舍帶著胡絜青和三個孩子,重新回到濟南,卻發現濟南的學校也無法照常授課。
恰逢老舍母親病重,胡絜青思來想去,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老舍南下加入抗日洪流,自己則帶三個孩子回北平,照顧年邁的婆婆。
夫妻兩依依惜別,臨行前,老舍特意穿上胡絜青親手做的舊長衫,在石榴樹下合影,這也成了他們最后的全家福。
和老舍分開后,胡絜青在北平度過了十分艱難的5年,她一邊撫養孩子、侍奉婆婆,一邊在學校代課補貼家用,還要忍受日偽的黑暗統治,身心俱疲。
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就是和丈夫早日團聚。
1942年,老舍母親病逝。完成了“重任”,胡絜青決定帶著3個孩子,到重慶找老舍。鄰居奉勸她:從北平到重慶,跨越上千公里,要穿過好幾個戰區,太危險了!
胡絜青絲毫不畏懼,打包好包袱,說走就走,輾轉了3個月,終于到達重慶。
當她蓬頭垢面,牽著3個孩子,找到老舍信件上留下的地址時,卻發現大門被緊緊拴上,無人回應。
旁邊門上的人匆忙跑出來告訴她:“老舍出差外地了,你們先上旅館住幾天。”
起初,胡絜青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在重慶生活久了,她聽到越來越多老舍和秘書趙清閣的閑言碎語,從丈夫常常魂不守舍的表現,她更加確定流言并非虛傳。
無數次,她想拍案而起,和老舍對峙,要一個解釋。可一想到過去的甜蜜和苦難,她又忍住了。
1945年,胡絜青再次懷上孩子。為了守護這個家,她決定把所有事情咽進肚子里,并悄悄給趙清閣寫了一封信,言簡意賅:“我懷孕了,生了一個女兒。”令對方主動退出。
從此之后,老舍徹底回歸了家庭,胡絜青則繼續扮演著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絕口不提舊事,但他們的關系再也回不到如在青島的那些年。
現實一記重錘,敲碎偽裝的婚姻
婚姻失意,胡絜青慢慢把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自幼喜愛的繪畫上。
建國后,年近5旬的她,特地請求拜師齊白石。齊白石被她的誠心和悟性打動,欣然收了她當徒弟。
作為齊白石晚年重要的女弟子,胡絜青系統地學習了寫意畫的構圖和筆墨技巧,在花鳥、草蟲方面的動態表現,深得真傳,很快成為中國畫壇上的杰出新星。
1959年,中國和越南交往頻繁。
菊花在越南文化中有崇高地位,恰好胡絜青畫的《百菊圖》意境淡雅,十分吻合中越文化交流的需求,被選為了國禮,贈予越南領導人胡志明。
胡絜青的知名度也隨之得到進一步提升。
胡絜青和老舍,一個攻畫畫,一個攻寫作,在各自的領域深耕發展。若沒有后來的事情,胡絜青也愿意余生繼續維持“好夫妻”的假象,在世人眼前保住體面。
可惜特殊年代,老舍因作品內容被批判,胡絜青迫于壓力,不得不站隊自保。最終老舍承受不了打擊,投湖了結。
這件事一度讓胡絜青十分痛苦。平靜過后,她銷毀了和老舍的大部分回憶,唯一保留的只有當年那張全家福。
胡絜青這一生的快樂和痛苦,都來自老舍。她對老舍的情感是復雜、撕裂、愛恨交織的。
老舍曾牽她走進櫻花樹下的浪漫,也無形逼她咽下婚姻尊嚴的苦果。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她最終的選擇,都是因果使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