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日本人坐在談判桌前,態度囂張:“你們中國要是拿不出證據,間島就是我們的!”眼看一整塊相當于北京那么大的土地要拱手讓人,中國代表團卻一時間拿不出有力證據。
關鍵時刻,一個叫柏文蔚的人站了出來。他手里拿著一張來路不明的舊地圖,一開口,就讓日本人啞口無言。
這張地圖到底從哪來的?柏文蔚又憑什么敢在那種場合硬剛日本?
間島如何成了香餑餑
間島這個地方,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它的另一個名字大家肯定聽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這塊位于圖們江北岸的土地,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北京市,地理位置相當特殊。
從歷史上看,間島的歸屬其實挺清楚的。早在漢朝時期,這里就屬于樂浪郡管轄,唐朝設立渤海國時也納入中原版圖。到了清朝,圖們江自然而然成了中朝分界線,間島明確屬于吉林將軍管轄。
但問題出在19世紀后期,當時朝鮮半島連年災荒,糧食歉收,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1869年朝鮮大饑荒,據史料記載死亡人數超過100萬,占當時朝鮮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饑民們為了活命,紛紛越過圖們江到間島開墾荒地。
清政府當時忙著內政,對邊疆管理比較松散,看這些朝鮮人能開荒種地,增加稅收,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還發放田契承認他們的合法居住權。
到1900年左右,間島的朝鮮族人口已經超過10萬人,占當地總人口的70%以上。這下子問題來了,朝鮮方面開始以此為依據,聲稱間島應該歸朝鮮所有。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這里住的都是朝鮮人,種的是朝鮮莊稼,說的是朝鮮話,怎么能算中國領土呢?
更要命的是,朝鮮還曲解歷史,聲稱圖們江從來就不是真正的界河,間島在古代就屬于高句麗和渤海國的勢力范圍。
這種說法當然站不住腳,但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卻給了某些國家可乘之機。
間島成了侵略東北的跳板
1894年甲午戰爭后,日本一躍成為東亞強國,不僅霸占了臺灣,還把朝鮮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后,日本進一步控制朝鮮半島,開始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中國東北。
間島對日本來說簡直就是天賜良機。想想看,這里地理位置絕佳,既能控制圖們江水道,又能威脅中國東北腹地,如果拿下間島,不僅能鞏固對朝鮮的統治,還能為將來侵略整個東北鋪路。
1907年,日本開始以"保護朝鮮移民"為借口,派遣憲兵隊進入間島,在當地設立領事機構,甚至成立了所謂的"間島派出所"。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行為激怒了中國政府,雙方矛盾急劇升級。
1908年,三方坐到了談判桌前。日本代表團的態度囂張得令人發指,他們公然聲稱:"如果中國拿不出確鑿的歷史證據證明間島屬于中國,那這塊土地就應該歸日本管轄!"這種近乎勒索的威脅讓在場的中國外交官憤怒不已。
當時的清政府確實底氣不足。連年戰敗讓國庫空虛,軍事實力根本無法與日本抗衡,只能寄希望于外交談判。但翻遍清朝檔案,關于間島的具體記錄卻語焉不詳,很多邊疆文獻在戰亂中散失,難以形成有力的證據鏈。
韓國方面則繼續以移民人口為由堅持間島應歸朝鮮,雖然他們也知道這個要求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不太現實,但至少可以配合日本給中國施壓。三方博弈中,中國處于最為被動的位置。
日本的如意算盤打得很響:拿下間島后,就能完全控制圖們江流域,切斷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的聯系,為日后的全面侵略創造條件。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這種戰略布局的思想。
一張地圖定乾坤
就在中國外交陷入絕境時,一個叫柏文蔚的外交官站了出來。這個人不簡單,他長期研究東亞歷史地理,對間島問題有著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一個關鍵細節——朝鮮著名地理學家金正浩繪制的《大東輿地圖》。
金正浩這個人在朝鮮地理學界堪稱泰斗,他花了30多年時間走遍朝鮮半島,繪制出當時最精確的朝鮮地圖。1860年代完成的《大東輿地圖》被認為是朝鮮古代地理學的巔峰之作,其權威性無人質疑。
柏文蔚記得,這張地圖明確標注圖們江為中朝界河,江北的間島地區屬于中國領土。
問題是,這張地圖在哪里?當時中韓關系緊張,直接索要顯然不現實,而且日本人也在密切關注中國的一舉一動。柏文蔚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潛入朝鮮,秘密獲取這張地圖。
1908年秋天,柏文蔚偽裝成商人,攜帶貿易文件悄悄進入首爾。他通過多方打聽得知,韓國戶部尚書的兒子手中可能有一份《大東輿地圖》的副本。這位公子哥平時揮霍無度,經常出入首爾的娛樂場所,是個典型的紈绔子弟。
接下來的幾個月,柏文蔚展現了超凡的耐心和演技。他先是通過中間人建立聯系,然后以商人身份多次拜訪,逐步贏得對方信任。為了不暴露真實目的,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購買貴重禮物,裝作對古董文物感興趣的富商。
機會終于來了。在一次酒宴中,柏文蔚巧妙地引導話題,提到自己對古籍地圖的收藏愛好。果然,那位公子哥為了炫耀,拿出了家中珍藏的《大東輿地圖》。
地圖雖然有些陳舊,但墨跡清晰,最關鍵的是,圖們江以北的間島地區被明確標注在中國一側!
柏文蔚強壓心中激動,以欣賞古董為由仔細觀看地圖,并提出借閱的請求。經過一番周旋,他終于成功將地圖帶走。當夜,柏文蔚連夜離開首爾,輾轉多日回到中國,將這份珍貴的證據交到了談判團手中。
日本野心徹底破產
1909年春天,談判重新開始。當中國代表團將《大東輿地圖》攤開在談判桌上時,整個會場的氣氛瞬間發生了變化。這張由朝鮮人繪制的權威地圖清楚地顯示,圖們江就是中朝兩國的天然分界線,江北的間島地區毫無疑問屬于中國領土。
韓國代表試圖質疑地圖的真實性,但金正浩在朝鮮地理學界的權威地位讓他們無話可說。這可是他們自己國家最著名的地理學家繪制的地圖,怎么能說不算數呢?
日本代表更是啞口無言,畢竟這是來自第三方的客觀證據,完全沒有偏向中國的理由。
面對鐵一般的事實,日本的囂張氣焰徹底熄滅。他們原本以為中國拿不出有力證據,可以趁機將間島納入囊中,沒想到柏文蔚的神來之筆徹底粉碎了他們的美夢。
1909年9月4日,《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正式簽署,條約明確確認間島為中國領土,圖們江為中韓兩國界河。
雖然清政府在這場外交勝利中也付出了代價——不得不在東北的路礦權方面對日本做出讓步,但總體而言,這場談判可以說是弱國外交的一次成功案例。
間島爭端的解決,不僅保住了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更重要的是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和主權完整。
如今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就是當年間島的延續,這里的240萬人口中,朝鮮族約占36%,漢族占60%以上,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同建設著這片美麗的土地。
1962年,中朝兩國簽署《中朝邊界條約》,徹底確定了圖們江邊界,間島的歸屬問題從此再無爭議。
不過,韓國的一些右翼勢力至今仍不甘心,每年10月都要搞什么"間島之日"活動,重新炒作這個已經塵埃落定的歷史問題。但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任何歪曲和篡改。
回顧這段往事,我們不得不佩服柏文蔚的勇氣和智慧。在國家危難之際,正是這樣的外交官憑借個人的機智和膽識,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立下了汗馬功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