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的我,曾被鄰居奶奶稱作“天才兒童”。
理由不是我會背圓周率,也不是我能寫仿宋體,而是因為我提前學完了五年級的奧數(shù),用初中函數(shù)暴打小學應用題,在課代表面前那叫一個風光無限。
后來有次考試,應用題讓我列出一個等量關系,我毫不猶豫寫了個函數(shù)解析式,結果被老師劃了個大大的紅X,還叫家長談話。
老師說我“答非所問,野路子太野”。
我媽面無表情回頭看我一眼,像極了電視劇里女主發(fā)現(xiàn)男友出軌后的表情,那種一言不發(fā)的失望,殺傷力比揍我還大。
我那會兒不明白,明明我已經(jīng)跑到了大家前面,為什么還被罵“基礎不牢”“打飛腳”?直到后來,初二開始學幾何證明,我連“角平分線”都畫不出來。
旁邊那個小學從不補課、平時默默無聞的同桌,卻能把圖形拆得干干凈凈,邏輯說得滴水不漏。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像極了一個提前學了C語言卻連拼音都沒打熟的小孩,內存大但啟動太慢。
所以,不是每個跑得快的人都贏了比賽,尤其是那種起跑搶了線,還不懂轉彎技巧的娃。
一、積木搭得太快,反而不穩(wěn)
不管是數(shù)學還是英語,絕大多數(shù)知識的難度設計,本身就有節(jié)奏感。
小學是鋪路,初中是起樓,高中才是通天塔。你小學不打地基,直接往上堆摩天樓,結局基本都是“豆腐渣工程”。
先不談高大上的“思維訓練”,單說小學數(shù)學的考法,靠的不是技巧,是腦筋。低年級連方程都沒有,全是靠一手一腳“硬推理”。
一題八行字,五行是廢話,剩下三行藏了陷阱。
你要是指望用初中那套函數(shù)、代數(shù)一招制敵,確實能省腦子,但代價是你大腦連“腦子”這個東西怎么用都忘了。
我鄰居家那孩子,四年級的時候就學完初一數(shù)學,語文老師布置一個“雞兔同籠”題,他直接抄了一道含參方程上去。結果老師給了一個“優(yōu)秀”大叉還外加一句評語:“你是做題的,不是做夢的。”
他爸氣不過,非要去和老師理論,說孩子已經(jīng)學了代數(shù),這題是“降維打擊”。
老師看著他爸說:“你家孩子是開著挖掘機來種花的,怪不得土翻得很深,花卻死得很快。”
那孩子后來初中一到幾何部分,直接被錘到懷疑人生。
因為初中開始比的不是套路,是你有沒有真正用過腦子。
他那套“提前秒殺法”,到了初中就變成了“提前耗盡法”。
我們班有個男生,小學六年沒參加過一次運動會。
為啥?補課啊。
他媽把周末排得比高鐵站還密集,上午學初中數(shù)理化,下午背高中英語單詞。每天吃完飯就抱著一堆習題,像個被釘在辦公桌上的小公務員。
小學畢業(yè)那天,他拿著獎狀回家,一臉茫然地說:“我好像贏了點什么,但又不太開心。”初中一開學,別人全班交朋友,他社交障礙。
期末一考,人家穩(wěn)扎穩(wěn)打,他提前學的知識全混成了一鍋粥,連題目都看不清主語。
他媽才恍然大悟:
原來提前三年學,不等于三年后省力,而是提前三年內耗。
二、思維走捷徑,邏輯反而丟了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跟不上,于是拼命給他“超前訓練”,幻想孩子能跳過難點直奔高分。
問題在于,知識可以超前,思維卻沒法跨級。
你想讓一個三年級的腦子搞懂初中物理公式,等于讓哈士奇去給你修空調——是的,它可能能開機,但不會給你裝回去。
孩子學得快≠理解得深,大多數(shù)時候只是記得快。
小學本來是培養(yǎng)“邏輯肌肉”的階段,你非要提前把解題工具裝滿,等于孩子的腦子成了個工具箱,卻沒練成一個工匠。
我有個親戚的娃,小學三年級開始學初一函數(shù),考試成績直接起飛,年級第一。每次老師一出題,他就露出“你們這些凡人”的眼神,一頓函數(shù)暴打。
后來初二到了,需要你去畫圖、做變換、講邏輯。
他習慣了秒解套路,突然要你一步步分析、說理由、做驗證,他就像一個長期吃外賣突然要自己下廚的人——調料都買齊了,就是不知道怎么點火。
最后數(shù)學期末考,他那張臉仿佛經(jīng)歷了中年失業(yè)、婚姻破裂、網(wǎng)貸爆炸三連擊。家長抱著腦袋說:“我們以為孩子會飛,結果他只是早上坐了個熱氣球。”
我小時候補課補得猛,提前學完了初一,走在學校走廊都感覺腳步都帶風。
直到有一次,參加數(shù)學競賽,第一題就是小學奧數(shù)——不準用方程,不準畫圖,只能用小學邏輯。
當時,我盯著那題三十分鐘,感覺自己像一個被剝奪了工具的工人,滿腦子都是函數(shù)、因式分解,偏偏題目只問:“三人分蘋果,每人不少于兩個。”
然后,我只能在紙上寫滿了x、y、z,最后崩潰地寫了三個字:“無解題。”
老師批卷后大笑:“題不難,難的是你根本不會慢慢想。”
我仿佛一腳踩進了現(xiàn)實的下水道,才知道所謂的“超前”,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自信。
三、提前跑的孩子,往往跑不到終點
學習像跑馬拉松,前十米沖得猛沒用,關鍵是能不能跑完42公里。
普通孩子拼的是節(jié)奏感,不是搶跑線。你小學提前學到初三,誰知道你初三的時候是不是已經(jīng)“學吐了”?
現(xiàn)實中大量的“提早培優(yōu)”,最后淪為“自毀前程”。
一邊是早熟的疲憊,一邊是后勁的不足。你提早進入考試模式,別人還在自由玩耍;你提前熟悉知識難點,別人卻在練習思維耐力——等到了高中,真正拉開差距的,反而不是學過什么,而是誰還能堅持下去。
我有個小學同學,五年級數(shù)學全國競賽一等獎,小升初靠著提前學光速殺敵。到了初三突然掉隊,爸媽急得去找補課機構,老師冷冷一句:
“早熟型,后勁不足。”
高一他還在刷中考題,高二直接跟不上。最后高考只能上個二本。
他媽對著他當年的獎杯哭,說這玩意“像個假發(fā)套”,小時候看著金光閃閃,長大后卻只能落灰。
還有個姑娘,家里人從小讓她“每年超前一年”,小學五年學完初中三年。
高一時老師講課她都不聽,覺得“都學過”。結果期末考一塌糊涂。她說:“提前學的那些,跟現(xiàn)在學的根本不一樣,之前是背答案,現(xiàn)在是要講清楚。”
她最后說:“我不怕難題,我怕我已經(jīng)學會了,卻還要重新理解一遍。”
那種心理落差,比考試掛科還折磨人。
說到底,學習不是炫技,不是開掛,更不是短跑沖刺,而是一個每天都得刷牙洗臉的長期工程。
提前灌輸知識,確實能讓孩子一時看起來領先,但打地基的時候偷工減料,蓋到一半就會塌。
最好的超前,不是去上比年齡大三歲的課,而是提前學會獨立、自控、耐心、質疑。
這些能力,才是真正的通行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