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薪資待遇,與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并沒有密切關聯。教師更在意的是工作環境、職業領導力和職業發展空間。教師的壓力來源在于花費大量的時間制定計劃、批改卷子以及參與行政管理。”今天(3日)在滬舉行的“2025年中小學校長國際研討會”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公布了最新的一組調查結果。
在教育界,安德烈亞斯素有“PISA之父”之稱。此前,他就曾在公開場合透露,隨著影響教育發展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PISA測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評估標準也在發生改變——除了學業表現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適應力、幸福感、抗挫力,包括與同伴的關系、處理學習和生活的平衡等其他綜合指標。
PISA再次印證:學習時間≠學習結果
PISA測試每三年評估一次。昨天的研討會上,安德烈亞斯對2022年PISA測試的相關結果進行深度分析。三組數據耐人尋味:日本學生在閱讀、數理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秀,但在心理健康、能動性、做事的投入性上的表現差強人意;秘魯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他們在心理健康、能動性、復原力等方面的表現很突出。
相比之下,丹麥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都相對均衡,不僅在學業水平上表現不俗,在社交能力、心理健康、復原力、學習主動性等方面得分都很高。
“學習時間≠學習結果!”安德烈亞斯再次用數據說話。瑞士學生每周平均學習時間小于30個小時,而摩洛哥學生每周學習時間超過50個小時,但他們的學業表現卻截然相反。“在我們看來,相比學習時長,學習環境的質量才是影響學習結果的重要因素。”安德烈亞斯說。
在解讀這一組數據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永智也談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的教學體系中,老師更習慣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方式和內容,使得學生達到幾乎同樣的教育水平,但每位學生未來面對的職業選擇是不同的,教育必須做出改變。李永智說,未來更呼喚“有彈性”的教育。所謂的“彈性”,包括教育的時間、方式和內容。
李永智院長發表《AI重新定義教師》的演講
高質量師生關系,應納入教師評價
在OECD的標準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熟悉程度、是否有不斷學習的自驅力,以及對工作是否有歸屬感成為重要的衡量指標。在安德烈亞斯看來,在如今的學習過程中,師生應該成為合作共同體,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學生常常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上一門學科,從而在這門學科上有良好表現。
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相比人類老師,人工智能善于“掌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可在技術層面持續廣泛地支持學生的學習進展。但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有薄弱環節,如它看不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和思考過程,也不會像教師一樣在真實面對學生的過程中建立情感鏈接。故此,不少專家認為,在評價高質量的師生關系時,可進一步將引導學生形成思辨能力和自我驅動能力作為參考項納入教師評價,因為這些才是一位教師真正應該實現的教育價值。
教師薪資與工作滿意度之間,不存在強關聯
那么,從教師群體出發,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么?如何進一步提升教師從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OECD的調研結果顯示,雖然教師要花費不少時間與學生溝通和授課,但這并沒有給教師帶來太多的壓力,而真正影響教師工作幸福感的,是寫各種所謂的“計劃”,以及在填報各種表格中花費的時間。
讓很多人意外的是,調研結果也顯示,薪資待遇與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之間,并不存在“強關聯”。安德烈亞斯也列舉了相關數據:在韓國,教師的薪資待遇很不錯,從業幸福感也很高。但在美國、芬蘭等國家,教師并沒有很高的薪資待遇,但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意度卻也很高。
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王洋表示,在任何國家,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或許都不能算作是一個高收入的群體,但均應滿足教師擁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不論在什么時代,從教者跟一般從業人員最本質的差異在于,是否有對教育事業崇高的使命感,是否有情懷和責任感。有了這些,教師就會是一份令人感到滿意和幸福的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