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學院連續(xù)4年沒招滿,21屆畢業(yè)生僅有5人,看到學費瞬悟了
為什么在“人人向往的大城市”,還有高校出現(xiàn)首輪“0投檔”的尷尬?
提到上海,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大城市、好大學、好機會。但你能想象嗎?就在2025年,上海某所高校,首輪招生投檔人數(shù)竟然是——0。是的,整整0人。這可不是偏遠山區(qū)的小院校,而是在全國知名度不低的上海。那么問題來了:在全國各地考生爭破頭都想來大城市讀書的當下,怎么會出現(xiàn)“招生難”這種怪現(xiàn)象?
不缺學校、不缺城市光環(huán),為啥“沒人上車”?
上海的高校資源可以說是全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截至2025年,上海共有40所本科高校,31所是公辦本科,5所民辦本科,還有中外合辦的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高校多、資源好,加上城市本身的就業(yè)吸引力,每年報考上海高校的學生也不少。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搶手地段”,上海興偉學院連年招生遇冷。2021年,計劃招50人,最后只來了5個;2022年,計劃300人,發(fā)了83封錄取通知書,到校報到的只有19人;2023年、2024年依舊沒招滿;2025年呢?更慘,首輪投檔直接掛零,降15分補錄后也才湊了20人。
這不僅僅是上海的問題,江西、黑龍江等地也都出現(xiàn)了“0投檔”現(xiàn)象。這說明,這所學校的問題,已經不是“地理位置”能救得了的了。
高收費+冷門專業(yè)=“勸退”雙保險?
要說招生難,最根本的原因還得看學校本身。上海興偉學院作為民辦本科院校,只開設兩個專業(yè):英語和國際商務。這兩個專業(yè)放在二十年前可能吃香,但到了2025年,早已不是報考熱門了。
再看學費:每年將近15萬元,住宿費每年1萬元。一個學生四年本科下來,保守估計要花掉80萬元。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開銷,可能接近百萬。你沒看錯,一個本科學歷,要花一套房的錢。
對比一下其他學校就更明顯了:
復旦大學:公辦985院校,學費每年6500元至8140元,住宿一年1200元;
上海立達學院:也是民辦,每年學費不到6萬元;
上海紐約大學:中外合辦,2025年學費第一二年20萬元,后兩年23萬元——雖然貴,但人家是中外合辦,背景硬、學歷認可度高。
相比之下,興偉學院既不是知名品牌院校,也沒有稀缺專業(yè),價格還高得離譜。這就像是一個街邊小飯館,非要按米其林標準收費,還只做兩個不受歡迎的菜。
學校回應:高收費,是為了“精英教育”?
面對外界質疑,興偉學院的解釋是:我們是非營利學校,學費高,是因為走的是“精英化路線”。比如英語專業(yè)會安排十幾個國家的游輪游學,國際商務專業(yè)會安排去全球多個洲學習。
聽起來確實挺洋氣,但問題是,這種教學模式對家長和學生來說,更多的是“燒錢看不見回報”。
你說孩子能學到東西,能拿到國際認可的證書或者找到高薪工作,那貴點也就貴點了。但興偉學院目前為止的畢業(yè)生人數(shù)太少,2021年只有5個畢業(yè)生,雖然號稱就業(yè)率100%,可去向并沒有公開,根本看不到實際效果。
說白了,在教育越來越理性的今天,很多家長要的不是“貴”,而是“值”。
學校在縮減招生,但根本矛盾沒變
到了2025年,興偉學院的招生計劃已經明顯縮減:春季招生只招50人,秋季本科批在上海招75人,在廣東、重慶、河南等地每省只招10人,黑龍江甚至只招4人。
招生計劃縮了,但專業(yè)結構、學費標準沒變。你想用原來的模式去吸引當下更挑剔的考生,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學生不愿意買單的背后,是更深的“教育篩選”
很多人以為,上海人“有錢”,肯定有人愿意讀貴價學校。但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并不會輕易拿幾十萬砸向一個沒有保障的學校。甚至一些家庭寧愿孩子復讀一年,也不愿送他去學費高但前途不明朗的三本。
這也是為什么像安徽毛坦廠這樣的復讀學校年年爆滿。大家都知道,考不上一本、二本,很多家庭就只能選擇要么復讀,要么去讀性價比更高的大專。而像興偉學院這種“既不熱門、又不便宜”的選擇,越來越成了多數(shù)人“優(yōu)先排除項”。
新觀點:教育的本質,正從“形式炫技”回歸“性價比”
從興偉學院的例子可以看出,今天的教育市場,不再是“誰包裝好、誰會講故事”就能拿到學生的青睞了。真正能讓家長買賬的,是清晰可見的就業(yè)路徑、靠譜的學歷認可度,以及合理的收費結構。
說白了,精英教育不是靠貴,而是靠“真值”。不是誰都能走“國際路線”,更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走游學+商務的組合。真正的教育升級,是讓學生在能力、認知、競爭力上有躍遷,而不是讓他們在學費上“先輸一局”。
回到開頭:在大城市辦大學,真的等于不愁招生嗎?
答案是:不一定。城市光環(huán)再強,學校自身不硬,也留不住學生。招生是市場行為,考生和家長早就變得理性又現(xiàn)實。光靠包裝、靠游學、靠“非營利”標簽,并不能掩蓋學校在專業(yè)設置、就業(yè)支持、口碑建設上的短板。
這場由“0投檔”引發(fā)的爭議,其實是教育回歸常識的一次提醒:不是在上海,就能理所當然被選擇;不是標榜“精英”,就能無限加價。
真正讓人心動的教育,從來不是“貴”,而是“靠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