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上海有一對聲譽顯赫的老教授夫婦,一生勤懇治學,教書育人,晚年卻過得格外清冷。
他們含辛茹苦將三個孩子送往海外求學,最終孩子們都留在國外扎根生活。
二人年紀漸長,相繼離世,身邊沒有親人陪伴,只有護工默默守在床邊。
令人唏噓的是,孩子們無人歸國,連葬禮都未能親自到場。
養老院承擔了全部善后事宜,照片與視頻通過網絡傳至海外,了卻了子女的“心愿”。
消息一出,無數人沉默了。
有人說:“養兒防老”的信仰,早已破碎。
可這句話,真的是錯的嗎?
或許,問題從來不在“養兒”,而在“養什么樣的兒”。
一個有孝心的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
1
一個扎心的現實:把孩子送得越遠,往往離幸福越遠
《致孩子》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們的孩子,并不屬于你們,他們是對生命渴望本身的兒女。”
父母總希望孩子飛得更高,可在拼命托舉的同時,忘了留一根牽掛的線。
孩子越是走得遠,心也越走越冷。
《生機無限》紀錄片中,88 歲的高建勛深夜跌倒后,獨自前往醫院求醫。
從分診臺到診室不過數十步,老人蹣跚挪步許久,終在醫護人員攙扶下抵達。
醫生觀察其體征,疑為腦梗先兆,建議影像學檢查。老人輕嘆:“不必查了,將就度日即可。”
后來醫生堅持,老人才應允檢查,出診室后,他立于門口茫然無措,不知去往哪繳費。
所幸遇到一位熱心的青年,代為繳費并陪同完成檢查。
高建勛育有三女,早年與妻子省吃儉用,將女兒們悉數送往國外深造。
女兒們學成后,均定居澳洲未歸,老伴離世后,高建勛獨居,女兒們也鮮少回國探望。
雜劇作家關漢卿曾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可誰又能真正放得下?
父母這一代人,省吃儉用供孩子念書,早出晚歸供孩子出國。
他們要的不多,只想晚年不孤單。
可悲的是,他們用盡一生為孩子鋪路,卻換不來孩子回頭看看。
孝,是一種福氣,是一個人品行的底色。
倘若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忘了父母是誰,那他再高的地位,也只是空殼。
一個家庭,若無孝心,再多財富也留不住溫情。
圖片
2
父母傾其所有,往往教不會孩子孝順
有人說:“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拼命也要給。”
這話聽起來動人,可確實溺愛的陷阱。
父母一味退讓,一味滿足,把孩子寵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太多父母把愛當做“全給”,把照顧當成“理所當然”,最后換來的,卻是冷漠無情的回報。
愛如果沒有界限,孩子便會失去人生方向。
《安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老嚴夫婦在上海開了十幾年包子鋪,每天起早貪黑,攢下三百多萬。
兒子要結婚,兩人拿出所有錢買房。
簽約時,兒子說要加女友名字,見老嚴猶豫,女孩說自己懷孕了,老兩口一高興,就同意了。
房子過戶后,老嚴夫婦關了包子鋪,扛著行李,推著三輪車去新房。
他們想搬過去住,以后方便照顧。
沒想到,開門的是已經住了進去的親家母,倆人瞬間愣住了。
接著,親家母直接開口就趕人,說:“哪天請你們來做客。”
老嚴夫婦就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子,兒子卻說:“你們先回去,有空我去看你們。”
老兩口看著兒子,只能應了聲“好”,轉身離開,來時滿心歡喜,走時兩人推著車,在太陽下偷偷抹淚。
讓人可悲的是,一輩子的積蓄換了套房,最后連門檻都沒邁進去。
經中講:“夫妻無緣不聚,兒女無債不來。”
不懂感恩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債。
你若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孩子只會以為這是自己應得的。
父母要做的,不只是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愛人。
既懂得索取,也懂得回饋;既習慣依靠,也能擔起家中一責。
付出有底線,必要時放手,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愛人,才是父母一生中最智慧的投資。
圖片
3
孩子懂感恩,才是一個家興旺的跡象
楊絳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的磁場很重要,你感恩,就順利,一切美好皆源于,一顆善良感恩的心。”
一個人懂得感恩,才有責任心,有溫度,才有良善的底色。
而一個家庭是否興旺,正是看子女是否有一顆知恩圖報的心。
孝敬父母,常懷感恩,福氣才會代代相傳。
楊絳在《我們仨》里寫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工作的后的錢瑗,老是記掛著家里,總是能擠出時間陪伴家人。
即便再忙,也趕回家給睡眠淺的媽媽縫睡衣,把爸爸愛吃的糖一顆顆剝好紙。
父親出差時,知道媽媽怕貓屎,她就一個人蹲在雪地里,用凍得發紅的手指,把雪底下的貓屎一點點摳干凈。
還記得,回錢家老宅時,別的孩子在院子里瘋玩,她卻守在祖父床邊,時不時幫老人掖掖被角,安靜時就坐在一旁看書。
她曾笑著說:"我很感激我的父母,我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運的孩子。"
古語云:“孝順之子,必得天佑;感恩之人,自有福報。”
孝是人性的根,也是福氣的源。
孩子有孝心,家庭便不會散;兒女知感恩,長輩才有盼。
感恩的孩子,心中有良知,凡事有牽掛,待人有溫度,會把父母的恩情放在心頭,把回報寫進行動。
這樣的孩子,無論走多遠,都不會迷失方向;無論多成功,也不會忘本。
修身以孝為先,立業以德為基,一個有孝心的孩子,才是父母余生最可靠的財富。
人生最怕的,不是老去,而是被遺忘。
這,才是人世間最深的孤獨。
養兒一場,不為回報,但也希望那條回家的路,不被荒草遮蔽。
《孟子》有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以孝為先,以德為根。
別讓父母的盼望,化成無人接聽的鈴聲,別讓他們的一生,落成養老院里一場無聲的告別。
愿每一位為人子女者,常回家看看;愿每一個父母,在愛孩子時,也別忘了教他們愛人。
點亮文末“愛心”,請你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