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同學小靜(化名),她的性格就比較溫柔,當初在學校的時候經常有人找她幫忙,她也總是答應。
畢業后她跟我講,她要進入一家當地的企業做財務方面工作了。
但是這工作強度大,領導脾氣也差;
最重要的是,有時候團隊里報賬其他環節上出問題,和她沒什么關系,但背鍋的總是她,甚至還會扣她的工資罰款。
她不吭聲,也沒鬧,只是繼續加班、幫別人擦屁股。因為她覺得做人要和氣,不要把矛盾挑明了。
但幾個月過去,一直持續這種狀態,她崩潰了。
伴隨焦慮、失眠、掉頭發,她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存在感。但她怕被人討厭,所以變得越來越好說話。
但結果呢?她越好說話,就越容易被人拿捏。
她有一天委屈地問我:“我不惹事,也沒做錯什么,為什么大家欺負我?”
其實問題出在她不會“釋放攻擊性”。
這里的攻擊性不是打人罵人、情緒爆炸,而是指心理學里的一種原始能量——保護自我邊界的力量。
一個人如果完全壓抑了這種能量,不敢表達憤怒、拒絕、不滿,那么久而久之,就容易被人瞧不起。
被壓抑的攻擊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人類生來就有兩種本能:生本能與死本能。
死本能向外釋放時,就表現為攻擊性。
這種攻擊性不是讓你動手、破口大罵,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能量。本質是在劃清自己內心不舒服的邊界線。
你害怕釋放攻擊性,是因為你曾被教導要乖。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被教育要乖、懂事、別惹麻煩。
這類人長大后會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害怕沖突、無法拒絕、總是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他們不是沒情緒,而是學會了自己消化情緒。
這類人總把他人需求擺在首位,長期壓抑的結果,是在人際關系里逐漸失去話語權,成為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你越不敢表達不滿,越容易內耗、焦慮、甚至產生自我懷疑。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攻擊的內化,意思是一個人長期不能向外釋放負面情緒,會把怒氣轉向自己,變得抑郁、低自尊、自我懲罰。
所以,那些總是看起來脾氣很好的人,往往最容易累,也最容易生病。
釋放攻擊性,不是變壞,而是開始自我保護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指出:攻擊性是人的三大基本應對策略之一,目的是維護個體安全。它是一種本能的自我防御機制。
但我們常常把攻擊性理解成暴力,其實它有很多正面形式:說“不”,就是一種健康的攻擊性;
堅持自己的原則,是對邊界的維護;表達憤怒,是對自我價值的捍衛。
有趣的是,越懂得釋放攻擊性的人,反而越不會情緒化。
因為他們知道什么時候應該亮出底線,什么時候應該收起鋒芒。他們的力量是有邊界、有分寸的。
反之一個從不敢表達憤怒的人,很容易被善意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忍讓,只會讓別人更加肆無忌憚。
真正成熟的關系,建立在清晰的邊界之上,我尊重你,但我也要保護我自己。
當你敢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
當你敢表達:“這不是我的責任,我不會替你承擔”,你就已經在釋放自己的攻擊性了。
這種力量,表面是冷靜,底層其實是:我值得被尊重,我有資格選擇。
當忍無可忍時,你可以選擇離開
有些人會說:“我不敢發火,是因為我怕對方生氣、怕失去關系。”
但你要明白,真正健康的關系,不會因你表達立場而崩塌。
如果一個人只能在你忍讓的時候才和你相處得來,那么這種關系,本身就值得懷疑。
更重要的是,有時候你不是不夠強,而是身處的環境不允許你變強。
心理學中有個重要觀點:環境決定了個體行為的邊界。
如果你周圍的人總在打壓你、忽視你、操控你,那你可以選擇離開。
改變不了環境,就換個環境。別以為這叫逃避,這叫自我保護。
釋放攻擊性,不是讓你去傷害誰,也不是要你成為一個冷漠的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攻擊性是人的本能,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連表達它的勇氣都沒有。”
當你學會釋放攻擊性,你會發現,很多人反而開始尊重你。不再有求必應,不再被人看輕,不再在關系中委曲求全。
溫柔是寶貴的,但帶刺的溫柔,才能自保。
在人際中越來越有力量,也越來越有勇氣,我們要在該鋒利的時候鋒利,該溫柔的時候溫柔。
你不需要變壞,只需要變得有力量。因為想要不被人拿捏,就得學會釋放攻擊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