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談》第五季中,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彭凱平,帶我們走進另一種看不見的戰場——焦慮彌漫、壓力陡增的社會情緒現場。面對年輕人迷茫、社會群體普遍缺乏“幸福感”的時代癥候,彭凱平用心理學、社會學與東方哲學的視角,重新詮釋“君子”二字的內在修養與時代擔當——知行合一,向陽而生。
“幸福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訓練的”
彭凱平眼中的“心理君子”
作為中國積極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彭凱平始終關注:什么才是推動個體與社會走出焦慮、走向幸福的真正力量?他敏銳地觀察到,中西方對于幸福的理解存在本質差異。西方更強調“快樂”本身,而中國文化中,“幸福”更像一種修為——是知足常樂,是安頓身心,是“君子坦蕩蕩”的從容。
“我們其實很幸福,但不太愿意承認?!迸韯P平坦言,很多中國人的幸福感,并不直接掛在嘴邊,而是體現在責任感、家庭觀念、生命意義的追尋之中。這背后,藏著中國社會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心理韌性與文化底氣。
“心理強大的人,才有真正的未來”
走出焦慮的時代處方
數據顯示,當代中國青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困惑:焦慮、迷茫、內耗、情緒波動,成為普遍現象。對此,彭凱平并不悲觀。他堅信,心理力量是可以習得、訓練、塑造的?!叭松囊饬x,一定要從‘大我’中尋找。”他指出,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群體價值,正是個人走出自我困境的關鍵路徑。正如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體的精神世界與社會的大背景始終密不可分。同時,彭凱平強調,心理建設離不開三股關鍵力量:教育、傳播與女性。教育給予思維框架,傳播引導社會氛圍,女性力量喚醒溫柔與理性。這些,構成了社會心理韌性的“土壤”。
“人生沒有捷徑,只有積累。”在《君品談》的鏡頭下,彭凱平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軌跡——從湖南到北大,再到美國求學、任教,而后歸國,這一路,充滿著不確定性與挑戰。但他始終堅持,唯有厚積薄發,知行合一,才能抵達內心的從容與清晰。他說,心理學并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關系到每個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本質——如何從失敗中尋找信念,從挫折中汲取力量,從瑣碎中提煉意義。這種平實、克己、自省,正是中國傳統君子文化的當代表達。
貴州習酒《君品談》欄目,持續講述新時代“君子”的真實面貌與精神底色。知行合一,向陽而生。正如彭凱平所詮釋的“心理君子”,不止關乎學術,更體現于個體的修養、社會的擔當與家國的情懷之中。習酒始終秉承“君品文化”,踐行“君子品格”,持續推動品格之美、精神之美在當代社會的廣泛傳遞,讓“君子”的內涵,既流淌于思想血脈,更鐫刻于行動選擇之中。這,正是君品文化的真正價值,也是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