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日子,感覺天都灰了,抬不起頭。”7月3日,吳忠市紅寺堡區黃花菜種植戶馬生軍(化名)回憶起社區矯正初期的自己。
這位種了十幾年黃花菜的老把式,曾因一場變故跌入人生低谷,直到司法所把法治課搬進黃花菜蒸制車間——從農藥殘留超標的法律后果、收購合同里的“陷阱”、如何規范使用富硒商標,到農技員跟著進田指導病蟲害防治,“原來法律是護苗的籬笆,不是捆人的繩子”。如今,他的黃花菜實現增產增收,重拾生活信心。
馬生軍的蛻變,正是寧夏社區矯正工作成效的生動寫照。7月3日,記者從自治區司法廳了解到,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5年來,寧夏累計幫助1.8萬名社區矯正對象融入社會,再犯罪率持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寧夏已建立272個社區矯正委員會,實現區市縣鄉四級全覆蓋,其中27個市、縣(區)設立專門矯正機構。創新“所地結對共建”機制,組織監獄、戒毒所與社區矯正機構結對幫教,累計選派576名警察參與矯正工作,設立7個監獄警示教育基地,開展沉浸式警示教育80多場次,4200余名矯正對象接受教育。出臺《寧夏社區矯正實施細則》等20余項制度,構建“細則+制度+流程+文書”全鏈條規范體系。開展執法規范3年專項行動,評查案件1.5萬余件,聯合檢察機關專項督查35次。建立三級安全預警機制,通過“日核查、周見面”管控重點人員,再犯罪率持續降低。
同時,寧夏創新“5+1”教育模式,編印教育讀本3萬余冊,開展心理矯治1.8萬人次。投入1225萬元購買社會服務,培育“黃絲帶”幫教基地12個,舉辦技能培訓98場次。打造“一縣區一品牌”就業幫扶體系,建成就業基地44個,幫助3200余人次實現就業。未成年人專項矯正試點成效顯著,再犯罪率得到有效遏制。全區建成22個縣級“智慧矯正中心”,實現部區市縣鄉五級綜合管理信息平臺貫通。運用AI預警模型處置越界報警等風險隱患2300余次,與公檢法實現數據共享。創新“社工+網格”模式,發動2.5萬名志愿者參與,89%的村(居)委會融入社區矯正網絡,推動社區矯正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記者 馬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