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晚期肺癌靶向耐藥、難治小細胞肺癌、最難成藥靶點等肺癌診治核心難點及臨床需求……在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來自上海市胸科醫院的五項突破性臨床研究成果獲選進行口頭報告(Oral)。在這樣的全球頂級腫瘤學術會議上,同一家醫院有多達5項研究入選口頭報告,極具含金量,標志著中國智慧在國際醫療學術領域的地位,更體現出中國診治方案正在為全球腫瘤診治作出越來越重要的貢獻。7月3日,上海市胸科醫院臨床研究中心啟動了“Voice of Chest,胸科之聲(VOC)”學術品牌項目。胸科研究團隊深度解析5項突破性研究。
靶向藥耐藥后怎么辦?由腫瘤科學術帶頭人陸舜教授領銜的SACHI研究,創新探索了“雙靶向”藥物策略,提出“賽沃替尼+奧希替尼”聯合治療,和傳統化療比較后發現,在EGFR-TKI耐藥后合并MET擴增的患者中,雙靶聯用能夠給患者延緩耐藥,并延長生存。
晚期肺癌一線治療是否有更優解?由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學術帶頭人韓寶惠教授領銜的CAMPASS研究,前瞻性地帶來“免疫+血管靶向”方案,將國產創新免疫藥物TQB2450聯合抗血管靶向藥物安羅替尼,對比一線標準免疫療法治療PDL1陽性的、晚期驅動基因陰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獲得更好療效。
小細胞肺癌藥物困境如何突破?由腫瘤科學術帶頭人陸舜教授、副主任醫師艾星浩帶來的ZG006研究,探索性地研究了創新分子ZG006的安全性、耐受性。這項I/II期臨床研究聚焦治療方法最為有限的難治性小細胞領域,這款創新三特異性抗體藥物,綜合客觀緩解超過50%,疾病控制率超過65%,為進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中國原研藥物的潛力有多驚人?由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鐘華領銜的SHR-A2102研究,聚焦我國創新原研的新型抗體偶聯藥物(ADC),研究表明了針對新靶點NECTIN-4的這款ADC藥物,在肺癌、乳腺癌等諸多癌癥治療上都展現出優秀的潛力,所有腫瘤的整體疾病控制率超過80%。
“不可成藥”靶點如何攻克?由腫瘤科學術帶頭人陸舜教授領銜的GFH375研究,瞄準國際上長期以來被認為“不可成藥”的KRAS G12D突變,通過I/II期臨床研究,評估GFH375在這類基因突變的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其整體客觀緩解率達到38%,疾病控制率達到42%;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客觀緩解率達到42%,結果令人鼓舞。
“我們將始終以創新為驅動,希望匯聚業界智慧,激發創新活力,推動臨床轉化,持續為全球心胸疾病診療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胸科醫院副院長孫加源在活動開幕式上說。作為系列學術活動,“胸科之聲(Voice of Chest,VOC)”將以搭建國際化學術交流平臺為目標,助力中國原創研究走向世界舞臺,讓更多創新療法惠及全球腫瘤患者。
原標題:《靶向藥耐藥怎么辦?晚期肺癌是否有更優方案?胸科專家深度解析臨床難點熱點》
欄目編輯:陸梓華 題圖來源:新民制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