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癌癥已成為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中國每年新發癌癥患者已突破400萬,每4個人中約有1人在其一生中會被診斷為癌癥。近日,一場關于癌癥治療新階段的對話開啟。科普作家李治中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帶領觀眾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醫學探索——從100年前失敗的免疫治療嘗試,到今天讓晚期癌癥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醫學奇跡。面對癌癥這一生命難題,需要醫學科技持續突破,為患者帶來新希望,也需要全社會共同提升健康意識,以知識和理性戰勝恐慌和誤區。
癌情嚴峻:高發與高死亡
中國癌癥整體發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高發癌種,成為主要健康威脅。以肺癌為例,它占所有癌癥患者的五分之一,發現即為晚期的比例高達六至七成。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民族基因差異等原因,還造就了與西方人群不同的發病規律,例如在中國肺癌中,EGFR基因突變的比例遠高于歐美。
不過,癌癥并非絕癥。隨著醫學診斷技術提升,早期篩查更普及,很多癌癥已經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大幅提升治愈概率。比如早期乳腺癌和腸癌的生存率已非常可觀。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和規范的體檢篩查,是讓更多患者受益的基礎。
中國創新藥崛起令人矚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十年,腫瘤治療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從傳統化療,到分子靶向藥物的精準打擊,再到近年以免疫為核心的創新療法。分子靶向治療讓癌癥患者能通過基因檢測選擇更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極大改善了部分群體的生存期。例如針對EGFR等基因突變,患者的生存期已由幾個月提高到幾年甚至十年以上。
李治中介紹,“免疫治療近年來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其原理是‘喚醒’體內免疫系統,使其能再次識別并殺傷癌細胞,比如PD-1/PD-L1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類藥物幫助一部分晚期甚至無藥可治的患者實現了長期存活甚至臨床治愈,為晚期癌癥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希望。”
“中國創新藥物的崛起令人矚目。過去十年,PD-1及相關免疫藥物從無到有、從進口為主到自主研發,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近年來針對MET突變的藥物創新也成為中國生物醫藥一個標志性進步。”陸舜教授分享,“MET基因突變型肺癌發病率雖不高,但患者群體基數龐大,針對這一靶點的國產新藥首次實現了國際同步上市,成為中國創新藥物躋身國際主流的代表。”
以中國首個獲批的選擇性MET抑制劑賽沃替尼為例,賽沃替尼和奧希替尼聯合療法的SACHI I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在今年6月于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公布,有望近期獲批。
現在,腫瘤治療理念逐漸從“藥物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強調因人制宜、精準醫學和連續健康管理。患者不但能“活得更久”,也開始追求“活得更好”。
在此期間,醫學進步必須與大眾認知和健康素養的提升相結合。現實中,很多患者因信息不暢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一些“保健品”“提高免疫力神藥”或以“抗癌”之名的騙局混淆視聽。《癌癥天敵:免疫治療的突破與希望》新書同期發布,作者李治中系統梳理了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前沿知識,幫助患者和家屬消除信息差。他說,當下,科普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但意義非凡,希望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讓更多人了解癌癥治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消除公眾對癌癥的恐懼和誤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