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歷史的河流悠悠流淌,蕩滌出一個個君子,他們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還有“粉骨碎身渾不怕”的于少保。
可淤泥下,也有一些洗不凈的小人,他們雖身負才學,可人品一般,他們的反差為何如此之大?
投機的宋之問
唐朝的宋之問算一位。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宋之問屬于“n”代元老,歷經李治、李顯、李旦、武則天、李隆基等6位皇帝,如果不是李隆基清算,宋之問應該能活更久吧。
20歲的平民百姓宋之問,在科舉中脫穎而出,高中進士。初入職場的宋之問憑借過人的才氣,快速嶄露頭角。
宋之問情商頗高,有一回宮廷宴飲,宴會終了,突然出現冷場。
宋之問即興作詩《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最后兩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緩解了曲終人散的惆悵,使得賓主盡歡。
還有一回,武后游洛南龍門時,召集臣子賦詩助興,左史東方虬先作一首,被賜予了錦袍。
沒一會兒,宋之問也做了一首類似的詩獻給武后,詩中“宿雨霽氛埃,流云度城闕”贊美唐朝氣勢恢宏,驚艷了武后,將錦袍又賜給了宋之問。
又比如《憶嵩山陸渾舊宅》中“少秉楊許意,遭逢明主恩”、《入瀧州江》中“運啟中興歷,時逢外域清”。
宋之問雖然有才學,不過這些作品大多是應制詩,大多是為了應酬,過于諂媚逢迎,被人評價“沈宋之為人何如者,其詩亦殊無氣骨”。
武后把持朝政后,張易之‘、張昌宗權力極大。宋之問便攀附二張,靠著張易之,在朝堂混得風生水起。
可是,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和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后,殺死了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的靠山倒臺了,他也被貶瀧州參軍,時常懷念過去美好的生活。
神龍政變之后, 李顯重新上位。宋之問開始走下坡路,他的詩風開始轉變,《留別之望舍弟》中“固合受此訓,墮慢為身羞。歲暮當歸來,慎莫懷遠游”,蘊含著對過去所作所為的羞愧。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受不了瀧州的生活,宋之問偷偷跑回了洛陽,躲在了好友張仲之家中。
而此時,張柬之被貶,李顯的權柄又被武三思等人掌控。
所以張仲之和王同皎等人密謀誅殺武三思,聽到這事兒的宋之問毫不猶豫的跑到武三思府上告密。
好友張仲之一伙兒被武三思拿下處死。
依附武三思后,宋之問很快被提拔,私自逃回也沒人追究了,宋之問這種行為被人們嘲諷毫無氣節。
剛被提拔沒多久,宋之問被太平公主告發,再次被貶至越州。在次被貶之后,他確實又為大家留下了大量風景佳作。
可是,善惡終有報,很快,宋之問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
李顯復位5年后,不幸去世,??偫畹臀?,開始清理武三思時期留下的弊政,就這樣,宋之問又被流放到了欽州。
宋之問本以為以后可以寄情山水,潦倒余生,沒想到李旦復位兩年就死了。李隆基繼位后,開始清算之前的舊賬。
李隆基的母親被武后害死,還有安慶公主、太平公主等人爭權對李隆基的傷害,所有和這些人關系密切的人,都被處置,宋之問最終被賜死。
宋之問雖飽讀詩書,卻只途享樂,終被自己害死。
身不由己的發明家
12歲的蔡倫和淚流滿面的母親道別,跟著使者來到了陌生的皇宮。
初入太監職場的蔡倫,每天忍受著各種折磨,既要學習禮儀、詩書,也要學會忍受其他太監的刁難。好在蔡倫想著家里人,咬牙堅持下來了。他告誡自己,一切機會都是自己努力爭取的。
三年后,漢章帝登基,沉穩認真的小蔡倫升職成了小黃門。
成為小黃門后,15歲的小蔡倫負責傳遞詔書,類似于跑腿一般。不過,他依然是因為謹慎認真的性格,也讓竇太后注意到了他。可也因為竇太后,小蔡倫做了一件后悔終生的事情。
當蔡倫25歲時,年僅30歲的漢章帝駕崩,劉肇登基,是為漢和帝。而這個時候,竇太后以及竇氏家族掌握了宮內的政權以及軍隊的軍權。
正在屋內發呆的蔡倫,收到了上面的旨意,自己又升職了,成為了中常侍。
成為中常侍以后,蔡倫可以傳達詔令,執掌文書。
蔡倫的職責是陪伴皇帝閱覽奏折,每天將竹簡搬來搬去,或者端著竹簡給皇帝閱讀。
每天下職后,渾身酸疼,蔡倫備受煎熬,他想著,如果這些書籍或者奏折能輕點就好了。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而這一天果然來了。
剛10歲的漢和帝登基稱帝,年齡偏幼,皇權旁落到竇氏一家。認真輔佐皇帝的蔡倫,便趁著竇憲出征之際,扶持漢和帝奪回了皇權。當蔡倫35歲的時候,被任命監作秘劍以及各類器械。
當時天下最優秀的工匠都在皇宮,蔡倫終于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
當時各方向朝廷進獻各種紙張,蔡倫一一拿來試驗??墒牵械募垙埳晕⒁挥昧蜁毫眩茨蛲?,要么就是貴重的絲帛,都不適合用作日常使用。
于是,蔡倫召集工匠集思廣益,多多試驗,以期找到最完善的造紙術。
經過幾年的嘗試,一直沒有得到突破性進展,蔡倫打算轉換思路,讓手下去民間走訪,看是否能找到適合的材料。
一天,蔡倫也外出尋找靈感,走到一個村邊時,發現一些村民從水中打撈廢物,疏通河道,打算引水灌溉農田。
他看著這些打撈出來的廢物,居然有很好的黏性和韌性,便打算死馬當活馬醫。蔡倫將這些廢物晾曬到太陽底下,晾干后,在上邊寫字,一試之下,發現字跡清晰,而且沒有破損。
隨后他將廢物拉回宮內,試驗幾天后,果然非常適合做紙。
于是,在回到村里問清楚他們都朝河里扔什么垃圾后,蔡倫開始收集樹皮、舊抹布、破漁網、麻布頭等廢棄物。他發現,將這些物品浸泡成漿以后,過濾剩下的纖維,就是造紙的最佳材料。
最難的問題解決后,剩下的問題就是定型等細節問題。
這些問題難不倒鉆研工藝技巧多年的蔡倫,很快就被他找到適合的模具和流程。最終,在蔡倫42歲時,他將做好的紙獻給了漢和帝。
漢和帝看著如此輕盈的紙上,承載著以往士族掌控的文字,喜不自禁。漢和帝大贊蔡倫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之后,蔡倫被封為龍亭侯,他造的紙也被稱為“蔡侯紙”。
多年以后,蔡倫已經60歲時,一件他不愿想起的事情,終于被剛親政的漢安帝提起了。原來,當初20歲的蔡倫,協助竇太后害死了安帝的祖母宋貴人。
蔡倫得知安帝開始清算往事,整理衣冠后,服毒自盡。
科學家沈括
沈括出身官宦世家,父親50多歲時生下了沈括。
沈括早年跟隨父親宦游各地,由于家境殷實,還有父蔭可以直接做官,所以小時候的沈括對各類知識都非常感興趣。
由于從小接觸老百姓,感受生活百態,沈括對身邊的地理、天文、水利培養出了優秀的觀察力。
可是,在他任主簿時,父親逝去。家族沒有進士,他擔心家道中落,所以在守喪結束后,參加了科舉考試。之后他考中進士,正式進入了文官行列。
21歲時,沈括就展現出水利方面的天賦,首創“分層筑堰法”。進入官場后,又因為擅長天文,沈括被任命為司天監。
沈括改良渾天儀、更新歷法,甚至提出了使用陽歷紀年,只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沒法施行。
當時王安石推行變法,急需沈括這樣的新銳型人才,沈括便被派往浙江監督、完善新法的落地。
而新法的施行必然侵犯守舊派的利益,所以,沈括和守舊派蘇軾產生了一些分歧。
沈括畢竟和蘇軾是好友,為了留作紀念,沈括就帶了一些蘇軾的詩文回京。
這些卻被擅長黨爭的李定拿走這些詩大做文章,導致烏臺詩案的爆發,很多官員被牽連。
在王安石的求情下,蘇軾才沒有被處死,只是被貶黃州。根據宋史記載,沈括和蘇軾一直有書信交流。
可能是宋代王铚《元祐補錄》的原因,很多人將沈括定性為蘇軾被貶的罪魁禍首,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沈括的德行確實有些問題。而蘇軾卻并沒有多加怨恨。
沈括晚年專心著述《夢溪筆談》,這本書詳細記錄了多方面的實用性知識,比如天文歷法、地理物資等。沈括的性格先不說,他的這本書給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影響。
結語
才華可為敲門磚,德行方是護身符。有的人空有才華,只知趨炎附勢。有的人善于謀國,卻短于謀身。
歷史記錄了他們多種多樣的人生,至于如何評價,那都留給后人評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