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趴在地上曬背
有人邊走邊曬背
隨著氣溫持續攀升,一股獨特的曬背熱在蘭州黃河之畔悄然興起,馬拉松公園等地成了市民曬背的熱門場所。不少市民帶著防潮墊、折疊椅等裝備紛至沓來,有的趴在墊子上,有的脫去外衣,讓背部盡情沐浴陽光,期望借曬背改善體質、收獲健康。
然而,在這股養生熱潮背后,也隱藏著諸多健康風險。一旦曬背方式不當,可能給身體帶來損害。那么,究竟該如何科學曬背呢?聽聽專家給出的專業建議。
1 現象
黃河邊興起曬背熱潮
只要天氣晴朗,就有不少市民在馬拉松公園曬背。有人把防潮墊鋪在健步道上,戴上墨鏡、穿著單衣,脫了鞋趴在墊子上,讓陽光曬透身體。有的男性則光著上半身,或趴著或走在健步道上,讓身體充分沐浴陽光。
這幾天上午都是陽光明媚,50多歲的張阿姨熟練地鋪開紫色防潮墊,戴上遮陽帽和墨鏡,脫下外套后趴在墊子上,讓陽光均勻地灑在背部。她告訴記者:“聽別人說曬背能祛濕,我有老寒腿,想試試看有沒有效果。”
不遠處,幾位年輕人則選擇邊走邊曬。他們光著膀子,沿著健步道緩步前行。“以前總在辦公室吹空調,現在來河邊曬曬太陽,感覺全身都暖暖的,整個人都通透了。”剛畢業的小李笑著說。
2 建議
曬背不要超過15分鐘
大中午,陽光強烈,在河岸邊的一些地方,有市民脫去衣衫曬背。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如何曬背才科學健康?為此,記者采訪了甘肅省中心醫院的兩位專家,他們給市民帶來了科學曬背的專業建議。
甘肅省中心醫院皮膚科副主任柳文紅介紹,門診中,有患者專門來咨詢曬背的注意事項,因曬傷前來咨詢的人不太多,但長期光過敏的情況較為常見。長時間暴曬對皮膚的直接損害不容小覷,最常見的就是曬傷,表現為紅疹、紅斑,嚴重時還會出現水泡,暴露部位常出現境界清楚的紅斑。而且,長期的紫外線照射還會引發慢性光老化,導致老年斑形成,甚至增加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皮膚癌的發病風險。
那么,在皮膚保健方面,曬背時該注意哪些事項呢?柳文紅副主任強調,時間選擇至關重要,建議在早上10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后曬背,此時的紫外線相對溫和。初次嘗試曬背的人,時間不宜過長,可從5分鐘開始,之后逐漸增加,但最長不要超過15分鐘。同時,要警惕反射光對皮膚的刺激,面部和頸部應涂抹防曬指數大于30倍的防曬霜,并且在戶外活動時每兩小時補涂一次。物理防曬也必不可少,戴帽子、墨鏡、口罩等,盡量減少皮膚直接暴露在陽光下。若因曬背時間過長導致中暑,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給予溫水,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輕癥患者通過補水和降溫可緩解,重癥患者則需及時送醫治療。
3 提醒
這些注意事項需謹記
甘肅省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代志蓉介紹,從中醫養生角度來說,曬背屬于冬病夏治范疇,背部是陽氣的總開關,曬背能夠激發陽氣,對溫陽有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三伏治療中的曬背并非適合所有人,主要適宜虛寒體質人群,比如長期手腳冰涼、怕冷的人,有風濕骨病、關節痛的患者,以及婦科中宮寒、痛經的女性。在時間選擇上,要避開日照強烈的大中午,上午9時到11時、下午3時到5時左右較為適宜,此時陽光溫度和紫外線強度都比較適中。曬背時間也需嚴格把控,初次曬背建議控制在15分鐘左右,以身體微微發熱、出汗為宜,且無需每天進行,一周內隔天進行即可。
曬背的注意事項同樣關鍵。代志蓉提醒,曬背后切忌立即進入空調房或飲用冷飲,否則會使陽氣浮于體表,損傷脾胃。曬背環境也很重要,要注意防潮防風,避免在風大處曬背,防止毛孔張開后被風吹襲。曬完背后可多喝溫開水或姜湯,保持身體內外溫熱,避免外熱內寒。此外,曬背不宜空腹進行,最好在飯后一小時左右開始;若曬背過程中出汗過多,下次應縮短時間,出汗并非曬背目的,身體微微發熱即可。曬背時,建議穿著淺色薄衣服或用淺色毛巾覆蓋身體,避免皮膚裸露,防止風邪侵襲和曬傷。
代志蓉特別指出,體虛、年齡較大或血壓較高的病人不適合曬背,以免誘發血壓升高或其他健康問題。這類人群可通過日常適當活動、曬太陽來養生,但不宜刻意趴著曬背。同時,她倡導將曬太陽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僅局限于特定季節。現代人長期待在空調房、暖氣房,缺乏與陽光接觸,不利于身體健康,每天應有意識地曬太陽,以達到持久養生的效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曉婧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