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內,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在指揮家喬納森·諾特的執棒下,以斯特拉文斯基劃時代的《彼得魯什卡》拉開國家大劇院“漫步經典”系列音樂會序幕。從2016年首訪到2025年中瑞建交75周年文化盛事,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以他們精湛的演繹回應這場久別后的重逢,以精湛演繹展現瑞士融合德奧嚴謹與法國色彩的“多語言基因”音樂傳統與20世紀現代作品的深度碰撞。
1918年成立的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有著百年歷史,坐落在日內瓦市,創始人安塞美與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深厚淵源成為本場演出的精神內核。安塞美曾首演多部斯特拉文斯基里程碑作品,推動其新古典主義風格走向國際。當晚,上半場的《彼得魯什卡》重現1911年原始版本恢弘的編制,黑管尖銳的旋律線條主導,弦樂時而出現涌動感,銅管交織出市集的喧囂,鋼琴高音區凌厲的敲擊化作木偶彼得魯什卡的神經與悲鳴,而定音鼓如心跳般的重擊最終將戲劇張力推向極致。指揮喬納森·諾特與樂團層層解構木偶的滑稽表象,將生命痛感升華,將這出“木偶悲劇”轉化為充滿溫度的人文敘事。
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堪稱“印象派鋼琴語法百科全書”。當晚,90后華裔鋼琴家黎卓宇的登場成為音樂會上的另一焦點。他以“雷霆技巧”駕馭第一樂章爵士音階與古典結構的碰撞,第二樂章則化身為詩性沉思者,左手綿長旋律在樂團泛音中暈染出“留白美學”,第三樂章快速的節奏下,黎卓宇注入東方性格的觸鍵,踏板極簡卻爆發力十足,展現出東方克制與西方熱情的奇妙共生。
下半場《春之祭》徹底釋放了樂團的能量。指揮諾特以“遠古血脈覺醒”為理念,精準控制復雜節奏,低音提琴與低音鼓持續脈動,長笛與小號在高音區撕裂般嘶鳴,再現了1913年首演時的顛覆性力量。正如諾特所言,“《彼特魯什卡》和《春之祭》這兩部作品都充滿了‘暴力’。它們在節奏方面都很復雜,也有相似之處。但對我來說,有趣之處在于,我要怎么講好這兩個故事,如何有效地完成音樂內容上的溝通。如果我能很好地把握故事,我就可以展示故事的色彩,就能使得交流關于何謂‘人’和‘人生’更為簡單。”
隨著“獻祭之舞”的終章以毀滅性的強奏收束,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熬_如機械,熾熱如儀式”的安塞美傳統,在諾特麾下完成跨越世紀的傳承。
繼本場開幕音樂會之后,2025“漫步經典”系列將持續至7月30日。整整28天時間里,10支中外頂尖音樂團體將輪番登臺,奉獻13場風格多元的音樂會。漢堡國家愛樂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中國音樂學院民族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天津交響樂團、北京民族樂團、矩陣薩克斯重奏團、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等中外名團將陸續亮相該系列演出。
攝影/牛小北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