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一年一度的上海夏季音樂節如期開幕了。這次由“主廚”芬蘭著名指揮家、作曲家埃薩-佩卡·薩洛寧執棒紐約愛樂樂團,為這個提前退出梅雨季的申城夏夜帶來了一臺別致的管弦樂三道式“法式套餐”:清淡可口的開胃小菜拉威爾《鵝媽媽組曲》、激活味蕾的印象派前菜德彪西《大海》以及層次豐富、營養全面的浪漫派主菜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多次登臺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紐約愛樂,對滬上資深樂迷來說一定不陌生,但紐約愛樂上演全套法國管弦樂代表作的音樂會,在我印象中好像還沒有過。這套由美國名團烹制在歐洲名廚掌勺的法式管弦樂大餐,不僅用聽覺喚醒了多重感官的色彩體驗,激活了“夜”態活躍的“夏日經濟”。
無論是否呼應拉威爾誕辰150周年,取材于童話的《鵝媽媽組曲》,對聽眾來說是一種“開胃”,對指揮與樂手而言是一種“暖身”。又靜又慢的《睡美人的帕凡舞曲》,讓這支以大規模編制與大動態見長的美國名團并沒有立刻滿足聽眾的審美期待,而是如“睡美人”般在睡眼惺忪中緩緩起舞,漸漸蘇醒。這種“延遲滿足”吊足了聽眾胃口,也讓聽覺“口感”的豐富層次與細膩程度更加充分地釋放出來,讓人卸下白天的勞碌疲倦之后,靜下心來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給高溫酷暑中的都市快節奏生活降降溫,享受專屬于夜晚的松弛與安寧。
堪稱交響樂中印象派畫卷的德彪西《大海》,充當了音樂會套餐的“前菜”部分,激活感官、承上啟下。樂隊人數的倍增、樂隊編制的擴大,讓這支樂團如穩行在大海中的巨輪,在波瀾不驚中平穩起航,到與細密海浪的親切會晤與色彩斑斕的追逐嬉戲,再到勇往直前乘風破浪,依次展現了樂隊各聲部高品質的音色表現,音響織體從最稀薄到最豐厚之間的層次也給人留下不錯的印象,這艘由歐洲指揮掌舵的北美洲巨輪圓滿地完成了它的上半場旅程。
沒有等到“主菜”就吃飽退場的聽眾,多多少少會有些遺憾的。即便可以通過視頻號實時收看這場音樂會的現場直播,但這種體驗上的差距,應該不亞于在品質餐館中品嘗美味佳肴同時享受雅致氛圍與有溫度的真人服務,與在便利店隨手抓取一份便當及時果腹之間的差異。不得不說,這種“上菜”方式雖然顯得有些繁瑣和過慢,但它的意義正在于提醒我們,當下生活的節奏過快與信息過載,以至于讓人不知不覺就錯失了各種的美好細節與豐富的生命體驗。生活本身是豐富而美好的整體,就像交響曲體裁本身可以包容“大千世界”中的各種事物與各類形象,用音樂講述豐富多變的人生故事,有歡慶、有哀慟、有勝利、有挫敗、有邪惡、有正義……。有人把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稱作作曲家自傳式的作品,它不僅用主導動機貫串性地講述了“主人公”的人生中的現實與幻想,也用自由的藝術想象與精湛的管弦樂法搭建起了一座交響曲豐碑。
“主菜”營養過于全面,是不是薩洛寧欲揚先抑的策略我們不得而知。但紐約愛樂的銅管與打擊樂聲部在這部浪漫派交響曲杰作中近乎完美的表現,再次證實了這支樂團在動勢對比上始終值得信賴,讓聽眾獲得了真正的“延遲滿足”。作為餐后“甜點”的兩首返場曲,一柔一剛相得益彰。尤其是瓦格納的歌劇片段,讓人進一步期待音樂節第二天的德奧音樂作品專場。
(作者系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