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后,當孩子低著頭說出 “沒考好” 三個字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錯愕、失望,甚至忍不住指責。但作為智和教育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我想提醒各位家長:此刻孩子的內心早已布滿荊棘,你們的態度將成為孩子能否走出陰霾的關鍵。
1.家長要做好情緒 “緩沖帶”
曾有位母親在得知兒子分數低于本科線時,當著親戚的面哭著說 “十幾年書白讀了”,這句話像冰錐一樣扎進孩子心里。高考失利對孩子而言已是沉重打擊,家長若將自身的焦慮、不甘轉嫁到孩子身上,只會加劇其負罪感。建議家長給自己 24 小時的 “情緒冷靜期”,可以通過運動、與信任的人傾訴等方式疏導情緒,再以平和的狀態面對孩子。記住,你的擁抱比質問更有力量,一句 “沒關系,我們一起想辦法”,能為孩子筑起安全感的堤壩。
2.用傾聽代替評判
不少家長急于給建議,“要不復讀吧”“去讀專科也行”,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掙扎。某重點高中的心理老師分享過一個案例:一名女生因幾分之差落榜心儀院校,她整夜失眠,想復讀又怕再次失敗,想走專科又心有不甘。當家長耐心聽完她的糾結后,才發現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被理解。家長可以試著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愿意和我說說你的想法嗎?” 在傾聽時,要克制打斷的沖動,即使不認同孩子的觀點,也先讓他完整表達 —— 被看見的痛苦,才會慢慢消散。
3.幫助孩子重建價值坐標系
高考失利容易讓孩子陷入 “我不行” 的自我否定,家長要引導孩子明白:一次考試成績不能定義人生的全部。可以和孩子一起梳理他的閃光點:也許他擅長與人溝通,也許動手能力強,也許在某個領域有濃厚興趣。有位父親帶落榜的兒子回顧成長相冊,指著小學時孩子主持節目、中學時參加機器人比賽的照片說:“你看,你的人生從來不止成績單上的數字。” 這種具象化的肯定,比空洞的 “你很棒” 更有說服力。
4.和孩子共同繪制 “新航線”
當情緒逐漸平復,家長可以陪孩子理性分析出路:復讀需要哪些準備?職業院校有哪些特色專業?是否考慮出國留學?在這個過程中,要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有位母親的做法值得借鑒:她收集了不同院校的資料,和女兒一起列出 “復讀的利與弊”“就業型專業的發展前景” 等清單,但最終說:“這些只是參考,你最想走哪條路,我們都支持你。” 這種尊重與支持,能讓孩子感受到:即使航線改變,家人永遠是最堅實的港灣。
高考從來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轉折點。家長的理智與溫情,會成為孩子穿越迷霧的燈塔。當我們放下對 “完美結果” 的執念,會發現:那些在挫折中學會的堅韌、在選擇中獲得的成長,或許比一張錄取通知書更有價值。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認知,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