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eSIM正逐步擺脫SIM“替代版”的技術標簽。eSIM的真正意義,并不止于技術替代,而在于其重構了“誰擁有用戶”的問題。在智能手機主導時代,入口是App Store、微信、iOS/Android操作系統;而在“萬物皆終端”的后智能時代,連接能力+身份綁定的eSIM,或許正成為新的“超級入口”。
它不僅是通信能力的交付接口,也可能是下一階段數字身份、用戶信用與個性化服務的匯聚點。對運營商而言,eSIM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誰能在“連接”之外,率先建立“信任”和“服務”層的能力,誰就可能在未來用戶入口之爭中占據先機。
eSIM為何“遲來”卻前景廣闊?
eSIM技術本身并不新鮮。自2016年標準成熟、2018年iPhone引入支持以來,其發展速度始終低于業界預期。一方面,終端廠商采用進程緩慢,導致用戶普及率低;另一方面,運營商出于管控用戶流動性的考慮,亦未主動推動eSIM在C端的開放。
但進入2024年以來,eSIM“破圈”的條件正在逐步成熟:
一是終端普及:三星、蘋果、小米等主流品牌紛紛擴大eSIM適配型號,尤其是面向中高端市場;
二是平臺標準統一:GSMA推動eSIM遠程配置、管理和安全標準趨于一致,簡化全球部署;
三是消費場景外溢:旅游、跨境電商、遠程辦公等場景對靈活通信需求增長,催生跨境連接新形態。
業內專家認為,eSIM的采用率受到設備、用戶認知、運營商布局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同地區的成熟度差異較大,但整體呈現“起步早、增速快”的特點,預計年增速將超過50%。同時,質量與價格將成為影響用戶選擇的關鍵因素,eSIM市場將涌現越來越多非傳統運營商的新玩家,如金融機構、大型消費品牌,參與通信組網與服務設計。
從“SIM卡”到“服務入口”:價值鏈再重構
傳統意義上的SIM卡,是連接載體;而eSIM由于具備“軟硬結合”的嵌入式設計及遠程重寫能力,其角色已發生根本轉變:它不再只是承載通信資費信息,更是一種用戶“身份”的標識符。
eSIM被激活的一刻,不再只是通信鏈路的開通,更是服務生態的接入授權。其背后隱含的業務能力,正在重新定義“運營商—終端—用戶”三角關系:
對運營商而言,eSIM打破了用戶綁定的物理限制,使得攜號轉網、套餐切換更為靈活,既是挑戰也是用戶獲取的新入口;
對設備廠商而言,eSIM使得設備出廠即預置通信能力,推動“即連即用”服務邏輯;
對新興服務商而言,eSIM則成為觸達用戶的“短鏈”,將訂閱服務、金融認證、出境保險等服務“嵌入”通信連接之中。
可以說,eSIM正從連接的“終端”演變為“入口”,從“硬件配置”走向“服務啟動器”。
eSIM的“全球入口化”困局與潛能
eSIM全球應用的不均衡,反映了區域間在基礎設施、用戶習慣、監管機制上的顯著差異。國際調研資料顯示,在涵蓋美、英、中三國6500 多名成年消費者中,僅33%的用戶明確知道eSIM是什么,另有42%的用戶甚至不確定自己的設備是否支持eSIM。
這也揭示出當前推廣中的核心障礙:
一是用戶教育不足,eSIM配置路徑復雜、流程不一,用戶需要更友好的產品指引;
二是平臺生態分裂:各國運營商在eSIM平臺認證、兼容策略上差異較大,全球互聯成本高;
三是渠道模式待解:盡管36%消費者愿意從非傳統渠道購買eSIM,但缺乏統一平臺與信任機制,尚難規模化發展。
盡管如此,業內共識是,eSIM作為通信與服務的連接“樞紐”,在國際化環境中正形成新的競爭門檻。誰能率先建立高可用、高信任的全球eSIM分發與管理能力,誰就可能成為跨境連接的新“入口平臺”。
寫在最后:eSIM能否承載數字身份?
eSIM的下一步,是成為“身份認證”平臺的基礎設施。與手機號綁定的通信服務賬戶,天然具備身份識別屬性,若再疊加生物識別、金融KYC、Web3錢包等能力,其在數字身份鏈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部分先行者已展開探索:如金融機構將eSIM作為賬戶激活入口,用于保障數字交易安全;跨國旅游平臺嘗試借助eSIM綁定個人服務包,實現全旅程身份追蹤與服務個性化。
eSIM的全球化過程并不只是硬件和資費的問題,更關乎用戶身份、服務關系與連接入口的重構邏輯。通信行業正在迎來從“連接”到“身份”的角色轉型,而eSIM正是這場轉型的前沿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