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云南老山前線。濟南軍區第67軍正準備接防南京軍區第1軍防區。官兵們在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帶展開緊張的戰前訓練。
老山戰區山勢陡峭,森林茂密,霧氣終年彌漫。中越雙方實控陣地前沿距離對方很近,地形交錯。越軍利用復雜地形,在控制的山嶺高地修筑大量反斜面工事,他們把火炮藏進天然溶洞,在陣地附近布設了大量詭雷和假目標。
地面偵察兵由于視線常被山體阻擋,很難觀察到另一側反斜面的情況;而偵察設備在當時因技術受限,性能不穩定;空軍偵察受外交形勢限制。67軍指揮部急需掌握對手反斜面陣地、炮兵位置、補給通道的具體信息,而情報信息不足成了接防前最緊迫的問題。
這時,集團軍參謀長粟戎生來到昆明郊外的高炮團訓練場。這位畢業于哈軍工導彈專業的指揮員,看到高炮部隊的戰士們操作銀灰色的Ⅱ型航模靶機進行防空訓練。這種靶機由西北工業大學設計,南京一家工廠生產,翼展不到四米。
粟戎生觀察著空中飛行的靶機,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如果拆掉機腹的放靶裝置,換上照相機,能不能讓它執行戰場偵察任務?回到指揮部后,他立即召集高炮團技術骨干,直接布置任務:用現成的靶機改裝成偵察機。他批下一萬五千元經費,要求兩個月內完成。
這項任務最終交由高炮團混編營負責。營里抽調人員組成“無人機特別分隊”。組長曹正和負責總體協調,成員包括自動駕駛操作員高之生、遙測信號員王寶銀、發動機維護員孫建壯、機體結構員范玉喜、遙控操作員燕芳喜等。混編營副營長康同慶擔任隊長,團偵察參謀王聿才負責對外聯絡。因技術力量不足,他們從即將撤編的第11軍借調技術骨干唐邊防來支援。
改裝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發動機振動會使得拍出的照片模糊。康同慶帶技術員王振華等人研究幾天,最終用摩托車減震彈簧加橡膠墊做成緩沖支架,固定住相機機身。
之后他們選用日本產的“理光CR-10”相機,但濕熱氣候讓相機艙蓋液壓桿經常卡住。技術兵李衛國調整飛機風門舵機,改造成空中遙控開關鏡頭蓋的裝置。為防止飛機墜落后被對手獲取,他們在機腹安裝了兩塊一百克TNT,設置高度感應開關,一旦飛機飛行狀態失控,下墜到離地約五百米時會自動引爆。為延長航程,還設計出額外可以加掛的副油箱。
經過兩個月的改裝,靶機性能有了很大變化:機身全長兩米五五,翼展兩米七,起飛重量五十二公斤,裝配十五匹馬力發動機,最高時速兩百七十公里。采用火箭助推起飛,降落傘回收,設計飛行半徑十五公里。
1985年10月12日,無人機在蒙自飛行訓練場試飛。火箭助推器點火后,飛機沖入云端。地面人員緊盯遙測信號屏,直到飛機傘降落地。沖洗出的照片清晰顯示出地面車轍印和戰士們的衣領紐扣,粟戎生當場簽字批準投入實戰。
第一次任務定在11月15日,目標是偵察越軍405號陣地反斜面及后方黃羅橋補給通道。黎明時分,無人機從發射架升空,很快隱入山間晨霧。對手沒有察覺頭頂的嗡鳴聲,相機在目標區自動拍攝。照片經拼接分析,405陣地反斜面十六個小高地的防御結構清楚顯現,一條蛇形交通壕連接著黃羅橋木橋。
三天后,我方炮兵根據航拍坐標測算射擊參數。炮彈精準命中橋墩,引爆橋上運送彈藥的車輛,火光映紅山谷。無人機首戰證明了它在戰場上的價值。
首戰成功后,無人機偵察次數增加。隨后七天對淺縱深區域進行普查,發現對手屯兵點十九處、隱蔽炮位七個。
12月2日,步兵“大功猛虎連”對405高地進行拔點作戰。戰前,連排干部詳細研究了無人機拍攝的陣地拼接圖。戰斗中,步兵按圖上標注的路線和火力點位置推進,殲敵一百五十五名,摧毀工事位置與航拍信息基本吻合。
1986年1月15日,138師陣地突然遭到敵炮擊。指揮部判斷炮位藏在黃泥壩反斜面。無人機降到兩百五十米高度偵察,航拍照片經立體投影儀判讀,鎖定數門榴彈炮藏在反斜面巖洞。1月28日炮兵據此調整射擊參數,實施“跨射”——炮彈越過山脊線垂直落入洞窟,清除了威脅。
1986年1月下旬,針對167高地的拔點作戰(代號“1.28”)進入準備階段。無人機航拍顯示高地反斜面凹地有石洞入口,洞口堆著泥土和彈藥箱,被列為重點目標。
1月25日臨戰前的補充偵察中,無人機在167高地東南側發現三處暗堡射孔,目標直指167高地的側翼。指揮部連夜修改原定強攻方案,改為利用拂曉濃霧實施小分隊突襲。
戰斗打響后,突擊隊避開暗堡火力點,以七人傷亡代價完成任務,俘獲對手班長一名,繳獲的陣地部署圖與航拍標注完全一致。
1986年3月,第67集團軍的輪戰任務接近尾聲。上級突然下達命令:偵察26公里外的者陰山縱深地域。這個距離大大超出了無人機15公里的設計航程。別動隊立刻快速制定方案,把地面操縱點前移到距對手僅4公里的我方119高地,并為無人機加掛副油箱。
3月21日,無人機從119高地升空。當飛行至23公里處,遙測信號突然中斷。技術組判斷是電磁干擾。接力組長張進民馬上切換手動操縱,憑經驗穩住航向。兩分鐘后信號恢復,飛機成功抵達目標區,完整拍攝了馬黃坪地區的對手特工滲透通道。七天后,邊防部隊根據航拍坐標設伏,俘獲兩名對手特工。這次超限飛行,成為戰時應急偵察的一個突破。
4月2日,67集團軍在歸建前夕,無人機分隊接到特殊任務:航拍我方在蒙自、文山的駐訓場景,用于后方宣傳。為防止泄密,飛機采用“跳躍式”航線——在多個假目標區域迂回飛行,最后快速掠過真實拍攝點。
膠卷沖印后,畫面里官兵構筑工事、運輸物資的細節清晰可見。這些影像與前線偵察膠片一同裝箱,成為輪戰的歷史記錄。
在近一年的輪戰中,無人機分隊共執行偵察任務57次,累計提供目標坐標2100余個。移交給接防的第47集團軍時,七箱航拍膠片按地形分類封裝,每箱標注“反斜面目標誤差≤3米”“塹壕走向隨等高線偏移”等關鍵參數。
負責判讀的技術員特別提醒:“膠片遇潮會粘連,干燥劑必須半個月換一次。”移交清單里還包含一臺立體投影儀,用于把航片轉化為三維地形模型。
改裝無人機的實戰數據很快進入軍工研發體系。1987年,首型國產炮偵雷達增加了“反斜面目標修正模塊”,測算精度提升12%;1992年列裝的遠程警戒雷達,其山地目標濾波算法也源于對老山航片的分析。
這些技術骨干退伍后,把戰場經驗帶到了民用領域。王振華創立的無人機公司,在重大災害救援中啟用“超視距中繼巡航”模式,通過多節點接力傳輸信號,覆蓋通信中斷的區域。公司技術檔案里,還保存著當年119高地信號接力的操作記錄復印件。
在某軍事博物館的展柜內,一塊帶焊痕的鋁合金殘片標簽寫著:“1985年戰場改裝自毀裝置部件”。它沉默地陳列在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旁邊,沒有任何“首創”的標榜,卻講述著戰場需求與技術革新之間的深刻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